城市选择

1919年5月,北洋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在巴黎和会签订了卖国条约,引起举国愤慨。北京爱国学生和各界民众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消息传来,邢台广大爱国学生群情激奋,积极响应。5月6日,邢台各校的青年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取消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响彻牛城。在府前街、北大街、西大街、羊市街等商业区,学生组成的宣讲团向商民大力宣传爱国主义和抵制日货,引起商界的强烈共鸣,也拉开了邢台学生运动的序幕。
当时邢台城是冀南地区的商业、文化、教育中心。反动当局为了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学潮,提前放假强制学生回家。但这一措施并未阻挡住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潮,许多学生回家后,仍然在县城和乡村积极进行爱国运动宣传。
1924年6月,邢台直隶四师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掀起了反对校长陈凯之的罢课斗争。陈凯之不懂教育,独断专行,结党营私,调来一批不称职的教师,形成一股与“五四”精神相悖的腐朽风气,引起进步学生的强烈不满。反动军阀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将学校包围,并大肆逮捕进步学生。四师学潮被反动当局镇压后,8个班的学生停课离校,勇敢地奔赴邢台各县,并与回乡休假的保定二师、大名七师、冀县六师等邢台籍学生一起,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25年,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邢台直隶四师、第十二中学、邢台第三女子师范、邢台县师、宏道中学等校进步学生冒雨走上街头,沿街高呼口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声势浩大。不少民众自觉汇入游行队伍,参加抗议活动,投入到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之中。
1932年8月,邢台直隶四师爱国学生冲破反动当局封锁重压,开展“为红军捐献一个铜元”的募捐活动,以支援红军反“围剿”斗争,并在高庄桥举行集会,动员群众参加“反帝大同盟组织”签名活动。他们甚至深入到国民党驻军部队营地,动员士兵进行抗战。他们还深入邢台各县,广泛传播革命火种,动员青年农民参加红军,奔赴反蒋抗日前线。
1932年9月,邢台各中等学校广大师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示威游行,包围了国民党邢台县党部,迫使其同意封闭经营日货的商铺,鼓舞了革命群众的士气,振奋了全城人民的精神。
1934年10月,邢台直隶四师创办《蘅(héng)英》期刊,通过文艺手法,潜移默化地宣传革命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