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东烈士陵园坐落在唐山市南新西道,为了纪念牺牲的先烈,195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唐山市兴建冀东烈士陵园。1958年清明节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先后被国家民政部,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中共唐山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陵园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系中轴线对称布局。在中轴线上矗立着大门、纪念塔、纪念堂三大主体烈士纪念建筑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均被毁坏。十年后,陵园复建工程竣工。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将冀东烈士陵园列入全省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维护改造项目,对园内的主要纪念性建筑物及馆内的基本陈列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改造。至1999年9月底,所列项目全部竣工,维修改造后的三大主体烈士纪念建筑物的面貌焕然一新,巍然矗立在陵园的中轴线上。
大门位于陵园南端,是仿古牌楼式,高大雄伟。门的四柱用汉白玉砌成,牌楼中黑色花岗岩匾额上镌刻着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园名——冀东烈士陵园。沿主甬路往北,在洁白的玉石栏杆护卫之中,通体用汉白玉砌成的烈士纪念塔巍峨挺拔,高耸入云。塔高34.5米,顶端是一颗硕大的钢化玻璃红星,它象征着烈士们崇高的献身精神。塔身四面镌刻着老一辈革命家朱德、林伯渠、彭德怀、萧克的题词:“为人类解放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气壮河山功昭日月”;“烈士之血革命之花”;“烈士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在阳光下,金箔重新贴敷的大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在夜幕中,塔顶上的红星与星光月色同辉,与万家灯火相映。它表彰了冀东先烈为人民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党和人民对烈士的崇敬怀念之情。

绕过纪念塔,在纪念馆前面的苍松翠柏中安放着二十尊冀东革命先烈的青铜雕像。他们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邓培,革命元老江浩,中国共产党内的教育家、理论家安体诚,玉田农民暴动的领导人于方舟,冀东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者杨春霖,打响冀东抗日暴动第一枪的冀热边特委书记王平陆,威震敌胆的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血染甲山的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著名爱国知识分子洪麟阁、杨十三,刀劈日本兵的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董存瑞式的爆炸英雄邵洪生等。
修葺一新的冀东烈士纪念馆,馆名由萧克将军题写,真石漆喷涂的外墙使这座中西合璧式的大型建筑更加古朴庄重。
全馆建筑面积为2114平方米,由纪念堂、陈列馆和影视厅组成,共计八个展厅。冀东烈士纪念馆的基本陈列为“冀东革命烈士斗争业绩陈列”,时间跨度为1919年~I949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十年),空间跨度为河北、辽宁、内蒙古及京、津二市。

陈列以地方革命史为主线,以革命烈土的事迹为重点,采用“人”和“史”相结合的体例。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纪传体史书的体例,将冀东革命史与烈士的事迹有机结合,使冀东革命史成为烈士的事迹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和时空舞台,用革命历史上威武悲壮的斗争烘托烈士的事迹,突出表现了烈士是在什么样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中奉献宝贵生命的;同时,又以烈士的动人事迹来展示冀东革命史的发展进程,由李大钊、邓培、包森、周文彬、节振国、邵洪生等众多的冀东烈士组成的英雄群体构成一幅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长卷,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忠于理想、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和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陈列在遵循中国革命发展总体规律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冀东的革命烈士斗争的特点,揭示冀东革命斗争的规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馆内陈列的革命文物和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安体诚等新中学会成员与周恩来在日本京都的合影——安体诚是中共早期著名教育家、理论家,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和天津法政专门学校,1919年至1921年公费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留学。周恩来与安体诚同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学校,早年赴日求学,共同的报国志向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新中学会是以在日本的天津南开学校和天津法政专门学校的留日学生为主体的爱国学生团体。1919年4月6日,周恩来、安体诚等9位同学在日本京都合影留念,其中多为新中学会主要成员。照片托版上安体诚亲笔书写的题款字迹清楚工整,照片中人物图像清晰,保存完好,成为中国早期青年爱国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前夕革命活动的重要见证,是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发现的周恩来在日本的早期照片。
司令员的望远镜——1939年,冀东抗日武装在作战中缴获了日军的一个军用望远镜,最初由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使用。1940年初,军分区副司令员包森(1911年~1942年,陕西蒲城县人)率部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李运昌把它赠给包森。包森指挥对日作战,战果辉煌,尤其是在打伪治安军战役的果河大战中,以7个连的兵力与伪治安军第二集团展开激战,全歼一个团,击溃集团司令部及另一个团,毙俘敌官兵千余人,缴获大量轻重武器,创造了敌后对日作战以少胜多的奇迹。1942年2月,包森在用这架望远镜侦察敌情时,不幸被日军冷枪击中,光荣牺牲。李运昌司令员用这架望远镜继续指挥冀东抗战,直至胜利。包森是八路军著名的指挥员,他牺牲后,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说:“他的赫赫战功与英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英名永在。”叶剑英元帅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1992年,李运昌把这架珍藏几十年的望远镜捐赠给冀东烈士陵园纪念馆,成为馆藏珍品,国家一级文物。
节振国夺获的日军战刀——1938年春,开滦矿工节振国(1910年~1940年,河北故城县人)参加了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任赵各庄矿工人纠察队大队长。罢工胜利后,日本宪兵抓捕罢工领袖,节振国临危不惧,在家中用菜刀砍倒日军宪兵伍长,夺下这把战刀,又砍死砍伤几个日本宪兵,之后突围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成为一名威震敌胆的工人游击队长。1940年夏,毛泽东在延安王家岭听到节振国刀劈日本宪兵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节振国牺牲后,这把战刀由他的工友保存,后由烈士之妻刘玉兰找回,1957年捐赠给冀东烈士陵园收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冀东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坐落在唐山市南新西道。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唐山市青少年道德实践示范基地。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