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驾遊村位于邢台市临城县西部赵庄乡,距县城33公里,由驾遊村、范家庄、驾遊寺三个自然村组成。驾遊村风光优美,西靠海拔1200米的莲花山,南北分别被海拔500多米的石楼分水岭、白云庵分水岭相挟,东南望岭西分水岭。村南有莲花池水潺潺流过。整个山村四周山峰高耸,沟壑曲折,古树浓密,苍翠欲滴,涧中溪水流银,环境十分深幽、静谧。驾遊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2007年5月26日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驾游村,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距今有1389年的历史。据白云寺碑记载,公元1103年,宋徽宗曾驾临驻察寺院,观莲池,故得名驾游村,村内的房屋依山就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现有保还完好的传统古建筑1000多平方米,700多间石块垒成的四合院,独具特色的民宅是村里祖居,为全村最古老的建筑物。驾游村保留着的四合院是古太行建筑风格,以平檐式建筑为多,门楼上还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房子的窗户上有好看的花窗棂;这里的民居是依地势而建,当地人的院子都属于正偏结构,就是有主院和偏院;主院偏院都是平房,这是驾游村民宅建筑的最大的特色。另外驾游村民宅建筑前低后高,符合中国传统风水上说的“前低后高,子孙英豪”的说法。

驾游村还有光荣的抗战历史,朱德、贺龙、秦基伟、杨秀峰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这个百户人家的村子,就有150人参军参战,40多人光荣牺牲在战场上,冀西报社、冀西指挥部、冀西专署、冀西党校、冀西民训处及一二九师兵工厂、皮工厂和三八五旅、十一旅、九连、七连、县独立营曾居住战斗在该村。2007年5月26日驾游村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来过驾游村的人都会被这里的风光所吸引,从村子向西行即可到莲花山山口。莲花山海拔在500-1200米之间,相对高度420-700米,以“古树、险崖、山泉、奇溪”著称。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到处是古柏苍松。现有数百年以上的古树数百棵,这些“活的文物”千姿百态,蔚为奇观。莲花山峰峦叠嶂、沟壑曲折,山沟内流水潺潺,沟上坡陡地势起伏。莲花山主要由一些浅变质岩、板岩、变质安山岩组成,因长期风化剥蚀形成多种奇特地貌,坚硬砂岩形成高耸的峰顶尖刀的梁脊,其中不少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造型地貌,被命名的有数十处,如在海拔1005米处有一老虎槽峰,峰尖有一很大的石槽,槽中清水终年不干。每年到春夏秋三季这里气候宜人,冬季时节冰瀑景观更为奇特。
莲花池位于驾游村白云寺沟头,由南池和北池组成,南池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有2000多平米,在南池的不远还有一个小池,当地人称为北池。莲花池的来历已经无从考证,相传在唐代时这里山泉汇集在一起,积水为潭并生长了大片的莲花,而后成为驾游村和白云寺的一大景观。该村有始于战国时建筑各异的南寨城墙、烽火台,大王庙遗址,始于唐代的白云寺建筑群遗址。猿人洞、石斧,别部司马印章和千年栗子树林等名木古树,更考证了该村历史的悠久。
白云寺,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又重建,立《重建白云寺记碑》,碑文说:临城“邑之西七十里有寺名曰白云寺,西禅寺之下院也,地属挟扭村。(寺)其前则两涧缠绕迢递而环抱,其后三峰并峙,俨然立屏,其间有时白云呈祥若隐若现,茂林山鸟,种种幽奇,口上绝巅,又有莲花池水从上而注下,诚登临之胜慨也。”清嘉庆二年(1797年)白云寺又加以修缮,立《重兴白云寺碑记》,碑文说:“即修此禅堂六间,凡佛殿僧房未及数载焕然更新,屡次所买山场地土约周围三十余里,”“寺四至北至、南至岭分水为界,西至莲花池岭为界,东至骛立凸十字为界”。
白云寺依山傍水,建在莲花山500—1200米之间的一个叫九龙口的地方,有九个小山头紧紧环绕在寺的南、西、北三面。在寺周边的高百米的绝壁上有大腰崖、瞻拜崖和掌坡崖,三崖的地势异常险峻,人行其上确有华山路险之感。从山崖石缝中流出了细细的溪流,形成多处山泉,主要有净水泉、屈龙泉和柳泉,三泉也是泜河的源头之一。
白云寺占地21528平方米,现存寺院北大殿、西大殿、东大殿各5间、东西阁楼各两间。白云寺大檐下的枋、垂柱两侧都有木雕装饰,木雕表现内容上有龙、松鼠等,姿态生动,活灵活现。寺周松林奇伟,溪水潺潺,更有3棵千年古树需5人合围。
除白云寺外,驾游村还有元宝庵、老道庵、大王庙、莲花池、南寨、二驾梁、万驾台等历史文化遗迹,且每处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引人入胜,催人遐想。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