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距邢台平乡县城丰州镇3.5公里有一个古村落,这就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冯马村,因为村内居民以窦姓最多,也称为窦冯马村。冯马村属丰州镇管辖,临近老漳河和小漳河,这里是环境优美,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据有关资料的记载, 在汉代时已有此村,但冯马村的村名确始于明代。在元朝末年,由于兵乱和水、旱、蝗、疫等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黄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后来在明初又发生了“靖难之役”,根据《明史》记载,“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战争中,抢掠屠杀甚为严重,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到明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发生了历史上一次大移民,也就是这个时期,窦、张、许、李等姓自山西迁住于此,相传,明代时燕王扫北 “裹马腹、踏鹿寨”攻克此地,故称缝马。后演变为冯马。
村落呈正方形聚落,居民建筑格局以三合院或二合院居多,房屋构造多为起脊抬梁式砖木结构,其建筑模式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代代相沿。冯马是保护较完整古村落环境,而看似平常古村里藏有一个宏大的古刹――兴固寺。
《平乡县志》记载:兴固寺,位于窦冯马村南....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有僧幻儒云游至此,多方募化,建成此寺,为十方往来之所。北宋时期,兴固寺寺内僧人众多,香火鼎盛。南宋末年,由于连年战火不断,兴固寺几经兵焚面目全非。
1264年,元代至元年间,忽必烈推行汉治,此时平乡兴固寺得以大规模重修。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兴固寺沿轴线建有九龙壁迎北墙、山门、三殿、二殿、大雄宝殿,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东西厢房、东西方丈室、大悲殿、戒堂、客房、斋堂,寺院西侧建有石塔林。寺院规划宏大、建筑雄伟,明嘉靖十五年兴固寺重修碑记说:兴固寺建筑“金碧辉煌,见者改观,宫殿巍峨,晀远望也,佛像森列,动人钦也”;寺内的一通清代重修碑记载:说平乡“……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据另一清代重修碑记载:“然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与“天竺白马”齐名。以致在当地民间至今还留传有“先有兴固寺,后有北京城”说法。
兴固寺大雄宝殿是该寺最大的建筑,殿始建于元至元元年,明、清、民国至80年代曾多次维修。大雄宝殿面阔五间,东西长二十米,南北宽十二米,殿高十二米,歇山顶,在顶上扣有琉璃瓦,正脊两侧有高大吻兽。大雄宝殿的正面共安装二十扇木制门,门上装饰代表有天、地,五行八卦的纹样。在大雄宝殿的檐下中间悬挂“大雄宝殿”和落有乾隆五十六年和道光十年二块大匾,分别用榜书大字书写“皆大欢喜”“徧覆大千”。
在兴固寺大雄宝殿东侧,有一个金壁辉煌的大殿,这就是兴固寺的金刚舍利殿。这座大殿建设极为讲究,工艺十分考究,装饰让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兴固寺最精华的地方——金刚舍利殿。金刚舍利殿为清代建筑风格,在兴固寺建筑群中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建筑。大殿座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十米,南北宽十米,高十米,硬山瓦顶,琉璃镶边,斗方填心,镶边的纹饰为高浮雕琉璃彩游龙戏珠,龙姿上下游动,栩栩如生。在两檐下东西有砖雕“峻”、“极”二字,有凭高远眺无尽之意,在大殿的门檐上雕有“金刚舍利”四个字。前廊有龙头斗拱,椽悬铜铃,清风徐来吹来,铃声悠扬,如喃声梵乐,令人顿入无尘境界。金刚舍利殿的木构梁架上施有彩绘,纹样丰富多样,规整,现在彩绘虽然已经变色剥落,而经历了日月的侵蚀描金龙纹,更显生动如初,活龙活现,金光闪亮。
据清乾隆十六年《平乡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本寺僧人祥光自山西奉圣寺迎舍利数颗藏于寺内”。
在兴固寺内还保存有大量古代碑刻,多是建寺以来历朝历代建寺或重修碑记,其中重修碑记共13块。今存完整2块,一为明嘉靖十五年重修碑记,碑高2.61米,其中碑额高0.77米,为二龙戏珠石雕,碑宽0.84米,厚0.23米,碑阳刻有兴固寺重修碑记全文,但因碑中断残,部分字迹亦无法辨认;一为民国6年重修碑记,碑高1.85米,宽0.74米,厚0.24米,现立于三殿前。另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重修碑记残碑2块和舍利殿残碑2块,其他散碎碑刻十数块。
原在兴固寺藏有明代版本经书12柜,为大藏经半部之数,共4870卷,兴固寺内目前还保存有珍贵的藏经,现存有20余卷。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