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属冀南平原。威县历史上地处“燕南赵北”之地,与北方戏曲中心——山东临清毗邻。这一带地处偏僻,民风淳朴,孕育出了明显带有燕赵“慷慨悲歌”之风的古老独特剧种——威县乱弹。威县乱弹表演粗犷,唱腔独特,特技惊人,武功见长。清代、民国以来,在直隶、山东、河南、山西一带颇具影响。
威县是河北乱弹重要形成地之一,也是河北乱弹东、西路的主要流行区域。据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一书所记,在清乾隆年间,乱弹在北方便已成为与“高腔”、“梆子”相提并论的重要声腔了。及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威县乱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晚清、民国年间,威县乱弹班社众多、名伶辈出,极盛一时。威县乱弹的演出地域东到济南,西到上党,南跨黄河,北越燕山,吐芳冀鲁,饮誉津门。被专家誉为河北“四大剧种”(昆、高、丝、乱)之一。
本文以威县乱弹的大事系年为线,在燕赵大地的岁月印迹中感知威县乱弹的艺术特色、艺人风采及传承谱系,为这一“中国戏曲活化石”立此存照,藏往以知来。这其中有乱弹名伶的粉墨登场,有乱弹剧团的惨淡经营,有乱弹艺术的发扬光大,有乱弹传承的濒临失传,或乘势而兴,或因时而衰,浮浮沉沉,尽在“弹”中。
1660-1700年(清顺治末年到康熙中叶以前的三四十年间),乱弹产生。
学术考证:迄今所知最早有关乱弹腔的记载与描述见于刘献廷《广阳杂记》:“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献廷生于1648年(清顺治五年),卒于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当时,“乱弹”既为“新声”,当创行不久,因此,乱弹腔约产生于顺治末年到康熙中叶以前的三四十年间。
民间传说:一、战国时过了个鸾,飞舞鸣叫,有了这种音后,才造的笙笛;二、唐明皇在宫院闷闷不乐,把魏征叫来,魏征装鬼脸,唐明皇打鼓,娘娘吹笛,开始有戏;三、唐明皇时,过鸾,鸣叫,不知是啥音,拿出笙来一对,一样,因此起名叫“鸾团”,亦即乱弹。(这仅仅是传说而已。其实,唐明皇和魏征不在一个时代。)
1735-1796年(清乾隆年间),乱弹在北方流行,成为与当时的“西腔”、“高腔”、“梆子”相提并论的重要的声腔。
1796-1850年(清嘉庆、道光年间),乱弹在威县官道(今京大公路)两侧扎下根基。
1835年(道光十五年)起,威县东赵庄尼大六等人在经镇连续开过五科乱弹科班,科班中所传授的是今天仍保留于威县西北的西路乱弹形式。

在河北以及山东临清一带,狭义的乱弹系指以“二鼓头”、“慢乱腔”、“流水板”为主,包括“一鼓头”、“三鼓头”、“扬州调”在内的戏曲声腔。广义的“乱弹”则指以演唱上述声腔为主的东、西路乱弹戏和乱弹班。
1861-1908年(清同治、光绪年间),东路乱弹异军突起。此间,汶卫流域和黑龙港流域,“水路辐辏,商贾所通,倡优游食颇多”,商业繁荣,剧种丰富,东路乱弹艺人在此地不断吸取其他剧种的长处,故而有较大发展。
1870-1875年(清同治末年),西路乱弹艺人“二老蔫”、“穷猫”(隆尧人)去真定府一带教戏,把乱弹的流布范围向北扩展至今藁城、元氏、赞皇一带。因地域偏僻,受到外来剧种影响较小,艺人代代相传,对原有的艺术形式多不改革,所以,西路乱弹基本保持了旧貌。
东、西两路地理分界的两种说法:一说东、西两路大体上以滏阳河为界,河西是西路,河东是东路。一说东、西两路乱弹以威县为分野,东路流布于威县东南部、南宫东南部、清河县和山东的临清、冠县一带;西路流布于威县西北部、南宫西部、广宗、巨鹿、任县、隆尧和石家庄的赞皇、藁城一带。
1880年(清光绪六年),王常发(又称王长发,艺名大王四,下文不赘)生。
1881年(清光绪七年),宋长岭生。清光绪七年左右,东路乱弹艺人马老俊在南宫西高村开办东路乱弹科班,开东路办科班之先河,聘请西路乱弹演员“王二猴”和一个唱白脸的去教戏,不教唱腔。马老俊是东路乱弹迄今所知最早的一代宗师。
南宫西高村曾打过七科,出现过许多乱弹名艺人,在当地称为“乱弹窝”。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尹立和在枣强王寿村开办乱弹科班,是年,宋长岭入该科班,初学须生,后改花脸,他嗓音宽厚、响亮,念白讲究喷口、吐字清晰,武功扎实,表演寓武于文,文中有武,注重身段,工架优美。后,王常发也入此科班学艺。二人均成为东路乱弹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在这一时期,活跃在直、东(今河北与山东)交界各县的乱弹班社中,与尹立和同辈的名艺人还有范文宾、戚振甲、王金柱、张青锋、孟昭生、宋老木等,这说明东路乱弹当时已具有了整齐的阵容和雄厚的力量,这些人不仅是名演员,其中不少是戏曲活动家,他们的戏曲活动奠定了东路乱弹的基础,也培养出不少出色的乱弹后继人才。同时,邢台西路乱弹在光绪年间办的科班有:袁老寿乱弹科班、贾似刚的全胜班、马老重的祥盛台,隆尧老黄的仲春台。

1898年,孟宪坤生。
1905年,孟宪坤7岁,开始学艺。
1906年,孟宪东(艺名大眼明)生。其出身于乱弹世家,从小受乱弹艺术熏陶。
1907年,孟宪坤9岁,开始登台。
1910-1912年(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东、西两路乱弹已分别发展而成为同一名称的两个“剧种”,基本上难以同台演出。
老艺人谈东、西两路乱弹区别:西路调低,东路调高。剧目,西路受昆、高的影响,武戏多;东路受梆子、京剧的影响多。武功,东路没西路高。西路吸收了武术的一些东西,如演《金钱豹》,是真枪真刀,大打出手,非常惊险;东路没这些。男女角的唱东路不分,西路旦角分阴阳。东路旦角唱“工车上”多,西路旦角唱“五六凡”音阶,比东路高一度。西路板多,东路少。散板西路快,东路慢。东路有花腔,比西路优美。表演,西路保留了原风格,重唱不重做;东路接受了梆子、京剧等剧种的影响,注意做戏,比较细致。音乐,西路以大笛为主,东路以小笛为主。辙口有分别,东路分“跳”(双向韵)、“跃”(一句一跃)、“顺”(合辙押韵的)、插花辙(跳辙),西路不分这些。西路是“乙”字调,落音时带“呕”;东路最高是“凡四”调,落音改掉了“呕”。
1912年,李东海生,王其昌生。
1914年,孟宪东8岁,随父跟班学艺。
1920年,东路乱弹首次赴津门“唱馆子”。
1921年,李九娥在清河黄金庄开办乱弹科班,是年,孟宪东15岁,入此科班学艺。出科后,与其父兄长期从事乱弹艺术活动。他嗓音好,扮相美,对艺术精益求精,他在《调寇》中扮演的寇准为行家所称道。
1923年,王金海生。李东海11岁,拜威县高公庄王计存为师,后在“天顺和”科班学艺。先学小旦、小生,后习武生,兼习文武老生。他戏路很宽,文武昆乱不挡。
威县乱弹的表演与特技:乱弹的表演古老浑朴、热烈粗犷,且以武功见长。乱弹有些武戏如《拿金钱豹》等,用真枪真刀,动作惊险、难度极大。表演特技有:飞锥穿叉、滚绳卷帘、叼碗捉提、簸粮下高、吊辫子、耍牙等。乱弹戏注重把子,传统成套的把子有:三点刀、单半截挺、双半截挺、单刀拐、大春秋、满天红、老虎枪、老八下等。
1924年,王其昌12岁,开始登台。
1925年,清河县张青锋与王常发在山东冠县野马庄开办“凤义科班”。聘请东路乱弹著名演员尹立和、段老韦、杨明先、宋长岭当教师,并特邀河北梆子著名武生常进生、西路乱弹著名武功教师张奎东、张福继担任教师。该班艺徒不仅学习东路乱弹近百出传统戏,还学习河北梆子和西路乱弹的不少武戏,培养出张凤同、张凤山、赵凤成(本名福成、外号小高)、尹凤刚(本名长刚)等著名演员。
1926年,西路乱弹艺人吴发甲在巨鹿县杨武乡开办“天顺和”科班,艺徒有王其昌、李福勇、李福申、傅福林等。是年,孟宪坤18岁,唱红,开始领班演出。
1928年,王其昌16岁,以演周仓成名。后工白脸,以扮演《白逼宫》中的曹操技高一筹,独擅胜场。广宗一带有句顺口溜,“不看李和曾的《借东风》,也得看其昌的《白逼宫》”。
1930年,东路乱弹再次赴津门“唱馆子”。此次进天津是受天津粮商李九江、李九鼎邀请,由清河三里庄李四把、杨六把牵头,孟宪坤、张玉山领班,王常发领衔主演。在天津庆云戏院和泰康商场五楼等处演出达三个月之久。王常发出场,后台老板外赏他光洋两块。
1935年,王金海12岁,以演《洪风口》中的秦玉成名。后工须生、老生,成为唱做兼优、文武全才的名演员。他的演唱韵味醇厚、满弓满调。其二鼓头的演唱最见功力,堪称绝唱。
1936年,臧文秀生。宋长岭在清河高庄办科班,培养了吴福来、刘成、邱红囤等人。之后,又培养了臧文秀、宋小来等女演员。

乱弹的伴奏乐器:
唢呐,其哨、芯、杆、碗均不同于河北其他地区的唢呐,故形成乱弹唢呐的音色、技巧的独特风格;
七孔笛,比六孔笛多一孔,低一个大二度。演奏上采用昆曲笛子的唤音、叠指、颤指,并吸收了梆笛的历音技巧,独具特色;
方笙,既不同于传统的依照五度相生律调音的笙,也不同于新兴的十二平均律笙,为了与乱弹唢呐谐和,它采用纯律调音,这在全国实属罕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乱弹这一戏曲艺术也因此遭到空前浩劫。戏班解体,艺人失业,生活无靠,生命难保,乱弹艺术遭到空前浩劫。
1943年,战乱加灾荒,失业的名艺人范文宾、尹立和、张老茂、闵五奎、杨明先、戚振甲等人先后饿死,实为乱弹艺术遭日寇侵华时局之厄。
1947年后,冀南各县相继解放,乱弹班社也开始恢复演出活动;不少农村“社火班”也请师授徒,乱弹开始复苏。
1948年,臧文秀12岁,跟宋长岭学艺,初习小生,兼学须生。
1950年,王常发卒。臧文秀14岁,开始唱红。任县永福庄、大屯、边庄、东马台一带成立乱弹班。
1952年,由孟宪坤牵头组织成立“威县文工乱弹剧团”,主要由以他为主的孟家班和王金海为主的“小老王”班合并而成,王金海任副团长。
1953年,孟宪坤受省戏审会之邀,口传剧目90余出。
乱弹的剧目多为历史戏,如列国戏、三国戏、杨家将的戏,其风格古朴、粗犷、慷慨、激昂。因历史戏多,悲壮戏多,因而形成花脸、胡子生为主。
1954年,河北省举办第一届戏曲汇演。威县文工乱弹剧团应邀参加,并邀请了“凤义班”的名演员宋长岭、臧文秀、宋小来合排乱弹传统剧目《临潼山》。王金海、史桂枝、宋长岭获演员奖。是年,威县乱弹剧团成立,藁城县改“兴华乱弹剧团”为“日新乱弹剧团”。
1955年,隆尧乱弹剧团成立。
1956年,孟宪东参加邢台地区汇演,在《秦香莲》一剧中饰王延龄,获演员奖。是年,威县乱弹剧团在邯郸进行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前往视察,做出重要指示:“一定要把乱弹这个剧种保留下来。”
1957年,王其昌卒。山东临清市乱弹剧团成立。河北和山东这些专业乱弹剧团的诞生,标志着乱弹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中威县乱弹剧团(东路)是河北省专业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剧团之一。是年,该团整理改编演出《杨金花夺印》,在省戏剧汇报演出大会上获演出二等奖。
对乱弹艺术有特殊贡献者:
演员:王常发,对二鼓头唱腔进行改革,创“连腔唱法”。孟宪东,在继承王常发“连腔唱法”的基础上,创“花腔唱法”,使东路乱弹唱法男声唱腔起伏跌宕,富有变化。臧文秀,在继承乱弹传统唱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另辟蹊径,创出俏丽圆美、起伏有致的新腔,丰富并增强了乱弹女声唱腔的表现力。
乐师:孟昭生和其弟子范宪林、郭子正等人,对乱弹的伴奏谱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实践,使之较原来更为流畅华美。赵福堂,制低音笙并用于东路乱弹乐队,取代了第二方笙。
剧本:临西老艺人赵福成能口传剧本108出,威县老艺人孟宪坤、尹长刚曾于1953年在省会保定口传传统剧本90余出,王书梅等向山东省戏研室口授剧本57个。
1958-1959年,在“破四旧”运动中,毁坏掉大量戏服、道具。
1960年,臧文秀领衔主演的《杨金花夺印》在山东聊城地区汇演中获奖。是年,南宫戏研室改编的乱弹《王怀女》一剧,准备进京汇报演出,后未能成行。同年,吴威整理改编的乱弹传统戏《沟沙滩》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青少年戏曲汇报演出大会,获得好评。同年,巨鹿县郭庄成立了小群英戏校,内丘县成立内丘戏校,向学员传授戏曲。
1961年,臧文秀主演的《王怀女》轰动泉城,《大众日报》以“枯木逢春”为题,报道了这次演出并刊登了剧照。
1963年,威县乱弹剧团排演现代戏《紧握手中枪》,参加华北现代戏汇演。六十年代该团移植演出了《八一风暴》《摘星楼》等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乱弹行当
生行:分为老生、末生、胡子生、小生、武生、娃娃生六个小行。小生又分文小生和武小生。武生分大武生、二武生。
旦行:原统称之为包头。分为青衣、老旦、花旦(亦称小旦)、彩旦,刀马旦五个小行。
净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两个小行。
丑行:分为三花脸、四花脸两个小行。
1964年,孟宪坤卒,宋长岭卒。
1966年,“文化大革命”,威县乱弹剧团停演了半年之久。
1967年,孟宪东卒。3月,威县乱弹剧团外出营业演出,路线是邢台、邯郸、安阳、长治、阳泉,最后在太原演出了两个月。其自编自演的《红灯照》一剧,在太原轰动一时。
1976年,“文革”后期,大部分乱弹老艺人被遣返回家,中青年演员调离,乱弹几成绝响。是为乱弹艺术遭时政之厄。
“文革”开始后,京剧样板戏因其“革命性”和上层提倡大行其道,威县乱弹剧团最初用乱弹排练乱弹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剧目,后来干脆用京剧演唱,一些老演员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或转行,或被遣返回乡。乱弹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因没有演出机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977年,威县乱弹剧团聘请部分老艺人传艺,招收新学员,恢复乱弹艺术,陆续排演了《红灯照》《宝莲灯》《雏凤凌空》《杨金花夺印》《石佛寺》《就是他》《白云岭上造平原》《乡里情》等剧目。
1980年,威县乱弹剧团编演的《王怀女》一剧搬上电视屏幕,使更多的观众欣赏到乱弹艺术。
1981年,王金海卒。
1987年,威县乱弹剧团解散。是为乱弹艺术遭时政之厄。
2005年,乱弹被河北省文化厅列为河北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2006年,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7年,威县乱弹协会成立。
2008年,威县乱弹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威县乱弹保护要点:
1.传承人要有明确和切实可行的传承计划并付诸实施。对传统剧目的传授(包括剧本、唱腔、表演程式、脸谱和锣鼓经)要尽量保持原来的面貌,唱腔要保持原汁原味。
2.对传承剧目和老艺人传承的唱腔要做好录音和录像资料的保存。
3.对剧目的整理挖掘要尽可能全面地进行。除记录文本外,其表演、脸谱、唱腔、音乐、锣鼓经要尽量记录原始的东西。
4.乱弹音乐独特且富有特色。在记谱的同时,还要进行录音。并进行理论的研究,以便交流和传承。
孟家班、凤义班和小老王班谱系一览表
1.孟家班谱系
班首:孟宪坤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孟昭生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徒传承 | 清末 | 威县孟官庄村 |
第二代 | 孟宪坤 | 男 | 1898年 | 私塾 | 师徒传承 | 1905年 | 威县孟官庄村 |
? | 孟宪东 | 男 | 不详 | 科班 | 师徒传承 | 1914年 | 威县孟官庄村 |
? | 孟宪朝 | 男 | 1909年 | 私塾 | 师徒传承 | 1914年 | 威县孟官庄村 |
第三代 | 张庆福 | 男 | 1907年 | 不详 | 科班 | 1915年 | 南宫市王大寨乡 |
? | 尹庆林 | 男 | 1917年 | 不详 | 科班 | 1925年 | 南宫市西高村 |
? | 耿庆祥 | 男 | 1919年 | 不详 | 科班 | 1927年 | 清河县耿庄村 |
? | 史桂芝 | 男 | 1928年 | 小学 | 师徒传承 | 1948年 | 威县义和营村 |
? | 韩九存 | 男 | 1929年 | 小学 | 师徒传承 | 1949年 | 威县孟官庄村 |
? | 董培功 | 男 | 1931年 | 小学 | 师徒传承 | 1946年 | 临西零叶乡 |
? | 孟庆州 | 男 | 1929年 | 小学 | 随团 | 1934年 | 威县孟官庄村 |
? | 白英 | 女 | 1938年 | 小学 | 随团 | 1954年 | 威县孟官庄村 |
2.凤义班谱系
班首:宋长岭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马老俊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徒传承 | 光绪初年 | 南宫县高村 |
第二代 | 尹立和 | 男 | 不详 | 不详 | 科班 | 1885年 | 威县后屯 |
第三代 | 宋长岭 | 男 | 1881年 | 私塾 | 科班 | 1895年 | 清河县 |
? | 王常发 | 男 | 1880年 | 私塾 | 科班 | 1895年 | 临西县 |
第四代 | 尹凤刚 | 男 | 1918年 | 小学 | 科班 | 1924年 | 威县后屯村 |
? | 赵凤成 | 男 | 1915年 | 小学 | 科班 | 1922年 | 临西县赵白地村 |
? | 张凤山 | 男 | 不详 | 小学 | 科班 | 1927年 | 不详 |
? | 张凤桐 | 男 | 1908年 | 小学 | 科班 | 1927年 | 不详 |
? | 吴福来 | 男 | 1906年 | 小学 | 科班 | 1936年 | 清河县 |
? | 刘成 | 男 | 1913年 | 小学 | 科班 | 1936年 | 清河县 |
? | 邱洪囤 | 男 | 1911年 | 小学 | 科班 | 1936年 | 清河县 |
? | 臧文秀 | 女 | 1936年 | 小学 | 师徒传承 | 1948年 | 清河县东高庄村 |
? | 宋小来 | 女 | 1937年 | 小学 | 师徒传承 | 1948年 | 清河县西高庄村 |
3.小老王班谱系
班首:王金海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文化程度 | 传承方式 | 学艺时间 | 居住地址 |
第一代 | 郭树岭 | 男 | 不详 | 不详 | 师徒传承 | 不详 | 威县宋庄 |
? | 宋长岭 | 男 | 1881年 | 私塾 | 科班 | 1895年 | 清河县 |
第二代 | 王金海 | 男 | 1922年 | 不详 | 师徒传承 | 1932年 | 威县郭村 |
第三代 | 姜浩兰 | 女 | 1944年 | 小学 | 先师传后戏校 | 1954年 | 山东临清县 |
? | 徐金磊 | 男 | 1949年 | 小学 | 师徒传承 | 1963年 | 威县王村 |
(以上谱系由威县文广新局提供,略有改动)
威县乱弹传承人
八位乱弹传承人,同时也是威县冯庄村乱弹剧团的骨干演职人员。演员有赵和增(50岁,须生)、时敬华(50岁,小生)、王书英(50岁,青衣)、冯丙振(49岁,奸白脸),演奏员有郭维波(50岁,司鼓)、陈金亮(61岁,吹笛子)、张东海(66岁,吹笙)、付金华(63岁,吹笙)。他们都是这一行里的精英,演唱和演奏技艺或得自家传,或学自名师,功力深湛。
据团长赵和增讲,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乱弹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后来县里出台了传承人补贴、重建乱弹协会、申请“非遗”等一系列政策,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的生存境况得到好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县乱弹传承人,威县冯庄村乱弹剧团赵和增在冯庄村接受了《印迹》一书编者的采访。
成为传承人
“成传承人之前,我在北京打工,后来从北京回来,俩月工资都没要。传承乱弹需要我,我就回来,我会多少,我就传承多少。
“咱县上现在不赖,传承人代表咱县上每年每人发给6000块钱,我觉得也值。就是不给钱,有一口口气支持咱,保护乱弹,能让它继承下去,传承下去,也觉得有点骄傲。为什么这么说,老师他教了咱了,咱又热爱这一行,为什么不传承下去呢?”
拜师学艺
“我们冯庄这个村搞了俱乐部,在当时影响比较大。一个大黑头出在俺村,一个大青衣也出在俺村。王金海,就是小老王,这么大的名气,现在还名声在外,几百里地都知道小老王,他就是俺冯庄的徒弟。
“我从16岁不上学了之后,就跟着俺村杨寿福老师学艺。拜师的程序有引信师,就是引荐的人,保信师,保证拜师之后不能再反悔,写大帖的人,酒菜摆好以后,一代一代的说这个,还得给老师磕头,还得有三媒六证,就是几个人当证人。我跟俺老师是一个村的,关系太近,按街坊来说,他辈儿小,就没走这个程序。但他在的时候,我就跟他儿子一样,他死了之后,光盘我都给他录了,出大殡,追悼词,我都讲了一遍,还和他全家人在一堆儿合了个影,证明是他的徒弟。我现在要是再收徒弟,也不走这个程序了,太封建,只要他跟我真学,我就真教。
“我属于是第四代传承人,俺的宋祖师爷、宋长岭是第一代,再往前我就不知道了。再一个就是俺老师的师父,在临西县白地村,他叫张兴林。张兴林是第二代,俺老师是第三代,原先在临清市咱威县有一班乱弹剧团,俺老师是业务团长,叫杨寿福。杨寿福就是俺冯庄嘞,我从16岁不上学了之后,跟他学的艺,我属于第四代传承人。”
在发展中传承
“为了继承这个东西,咱得向前发展,以传统的东西为主,你得让它大众(化)。我搞大众(化),为什么有人接受不了呢,因为太封建(保守)。作为传承人,不发展不行,不发展我就成罪人了。
“原来的唱腔里面每一句都带虚字,带‘吼’,我现在基本上不带虚字了,基本上去了80%以上,有什么字就按什么字唱,只在最后一句带‘吼’。有人就认为我把传统给扔了。豫剧原来那个老梆子,谁听懂了呀?改了之后,谁听不懂《朝阳沟》啊。我改革之后,我再唱,他们就能听懂,把‘咿呀嘿’‘那呀嘿’去掉,把每句都唱清楚,什么意思都表述清楚,最后再拉音儿。老师有句:‘先咬字儿,后喘气儿,最后你再拉音儿。’这还能听不懂啊。我这一整,很多老艺人就说不是原来的味儿了。
“我学的剧本也不少,学的时候让人家给抄剧本,抄剧本的说你这个字是干啥呢?他说这个字不行,我文化不高,我继承的剧本不少。我现在能演30多个剧本,这30多个剧本我都还能传下去。我的老师厉害,他能背108出。我的发展目标是,只要是有剧本,咱都能给它用乱弹唱出去。我准备再丰富一下乱弹的调门儿,从民间传统的东西中借鉴一些。走到哪里唱到哪里,让那里的人能听懂,这样才能把艺人养住,能养住才能有发展。”
惨淡经营
“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整一个专业剧团。去年局长让我成立一个公司吧,他特别支持我,对我挺重视。我个人拿了10万块钱,写了个申请,注册了一个公司。注册了之后,现在又困难了。咱收入不大,演出场次少,现在有收入的主要是红白喜事演出,以白事为主,喜事用的不多了,农民收入不多,我们演出一天,每人能挣个50、100的。
“我说还准备向前发展,我准备把咱农村喜闻乐见的节目、事儿,都整成乱弹小剧目。交通剧、计生剧这些节目,宣传政策,你政策下来了,节目我就给你编。短剧,不超过半个小时的节目,我就能给他整下来了。这样就有市场了,要不光是义务演出,就把我治毁了。
“现在又毁了,咱威县对乱弹挺重视,给了我8个指标,8个指标8个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6000块钱。不赖吧,可光这8个人,你能做啥呀?原来想唱的不玩了,你有前途了,他不是传承人,他没有前途了,他不跟你玩了。我现在光退合同就退了这么些合同。第二个困难就是咱现在没有舞台车。有人叫咱演出,现在是地摊儿演出。雇人家一个六轮车,到时六轮车展开,当舞台车。”
传承困难
“去年,我发展了十几个小孩儿。他们不念书了,放假了,过年前后能学习几天。他们也特别爱好,跟我学一段,学一段‘二鼓头’,就是传统剧目的基本唱腔。我教给他们,他们也唱成了,但人家家长不愿意了,现在这个社会,你光学这个,没有前途。这一回我到石家庄开会,41个传承人,都反映这个事儿。为什么传承不下去,因为光红白喜事不够用,挣不了多少钱。”
坚持演出
“去年咱们录了一些专题片,录了几场大戏,传统戏。录了以后,有人从网上发出了,喜爱这个的,不光是咱威县的,清河、临西、山东、南宫、邯郸听说有咱这个乱弹,都下载。这使我看到了希望,咱没理由不把这个演下去。
“我们常年坚持巡回演出,送戏下乡。巡回演出主要在敬老院、贫困村庄;唱不起戏的,只要是叫我去的,打个电话我就去。咱制作了一个大布景,我的口号是啥,‘善行万里路,唱戏敬老人。’善行万里路,你就是香港给我打电话,让我演出去,我也义务演出。”
威县乱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有关乱弹的记载看,它的历史比京剧至少要早100年。乱弹作为我省一个有影响的大剧种,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对我省其他剧种的形式、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今天这一古老剧种濒临灭绝,这是很令人痛惜的。但乱弹这株古老的艺术之花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在乱弹之乡威县仍有业余剧团在农村坚持演出。当戏曲的春天到来之际,威县乱弹一定会重放异彩。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