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700-765),诗人。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6岁,曾任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熟悉军事生活。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燕歌行》

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交最豪爽的朋友:唐朝有位诗人高适。
高适,边塞诗圣手,老家渤海郡,即今天的河北景县。“汉家烟尘在东北”,唐朝的战争一半发生在如今河北境内,高适的好诗也有一半写在河北。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呜。
这是他笔下的河北儿郎:勇猛、重名、豪放。唐人襟怀爽朗,有一股硬邦邦的男人味儿,最瞧不上女儿也似的奶油小生。“男儿本自重横行”,所谓盛唐气象,不外于是。身为男子,要是不能到战场上施逞身手,就暂且做个豪侠,痛饮,豪赌,快意恩仇!“纵博千场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高适诗中描绘的邯郸游侠儿,怎么看都像他自己。唐人说他“性拓落,不拘小节”、“隐迹博徒”,厮混在赌鬼中间,想来就是这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待得机缘合适,便去投军:“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唐人就是喜欢这样的游侠儿、恶少年,在他们的粗枝大叶间,充溢着鲜活的生命。
男儿气概,恰如草原上的烈酒,好汉子饮了,千杯不醉。高适爱酒,“日暮邯郸郭,酒肆或淹留”,“且与少年饮美酒”,“虏酒千钟不醉人”!这也是河北人的传统——善在酒中喝出豪气,当年老前辈郦食其就敢对刘邦叱喝:老子不是书生,是高阳酒徒!
酒徒不假装正经,就算混蛋,也混蛋得那么可爱。
那一年,李白44岁,高适42岁,杜甫33岁。像高适笔下的儿郎一样,他们身着锦衣,跨骏马,挟弓矢,意气风发地奔驰在汴、宋大道上。路边见到一角酒旗,便走进去,大口大口地痛饮,高声地谈笑。李白说,他的修炼已有火候,很快就能成仙;高适说,边关似有风声,正可建功立业,我将一试身手;杜甫说……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润敷腴。
多年后,杜甫追忆这段经历,觉得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幕。
宋朝人王安石眼里,这帮唐代诗人只知道女人和酒。而在高适眼里,单凭他们的才华和豪气,所谓功名事业不过指顾之间耳:“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天宝八年,高适初次出仕为官。文章已经出名的他得到举荐,担任了封丘尉。地方官任职琐碎,主要任务不过征粮课税、捕盗捉贼,还免不了与一班俗吏迎来送往。心高气傲的诗人,哪里甘心把生命虚耗在这些事上。既然干得不开心,免不了要赋“归去来”——这算是客气的,换了脾气暴躁的老前辈张飞三爷,说不定走前还要闹一出“鞭打督邮”。“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高适甩手:官儿不够大,咱高老爷懒得当!
辞了官,才好享受生活:“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这是纵情的狂欢,是道学先生永远无法理解的快乐。乐中光阴飞快,放在承平年月,高适大概是要终老牖下的。
忽忽一日,河北反了安禄山。渔阳鼙鼓动地惊天,华清宫的歌舞,舞破山河,霓裳羽衣都作彩云飘散。定国安邦,最亟将才。
《旧唐书》本传记载,高适“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他的确有这个资格。年轻时,高适就在信安王李幕府见识过“军势持三略,兵戎自九天”的大场面。后来一代名将哥舒翰赏识他的才具,请他去做参谋长——唐朝人叫“掌书记”。跟着哥舒翰过了几年“横行青海夜带刀”的快活日子,高适对行军用兵一切关窍都了如指掌。历数唐玄宗、唐肃宗驾前,有这份军事资历的,当真找不出几人。理所当然,高适很快得膺疆寄之任。至德元年,他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兼采访使,统率大兵镇压永王李。从此,高适位列诸侯。
高适一生,平定过蜀中叛乱,击败过外敌吐蕃。他战功卓著,虽然经常因为正直敢言得罪权臣,最终还是得封渤海县侯的高爵。
书生封侯,史不多载。《旧唐书·高适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