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平台首页
城市选择
城市选择
隶属:保定 定州市

人面祗今何处在?——命欤崔护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祗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崔护:两唐书无传,《全唐诗》仅收录其诗六首,且三首存疑。正史中有关崔护的记载少之又少,以致生卒年月无从考。现在,我们只知道他是定州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氏,生活在唐中期,与刘(刘禹锡)柳(柳宗元)元(元稹)白(白居易)等著名诗人同时代。

  崔护流传下来的诗寥寥无几,而白居易有两千多首。说崔护是诗人恐怕有些牵强,当然白居易在唐代也不被称为诗人,“诗人”是今人戴在当时才俊头上的冠冕,能写出好诗文的学子、官吏,古人堂皇地称他们为“才子”。遗憾的是古人也不认为崔护是什么才子,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也没有崔护的名号,河间(今河北献县)的刘文房(刘长卿字文房)他却洋洋洒洒地记了不少。看来崔护的诗传世甚少之缘由是他压根儿就没怎么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幸好晚唐人孟在其《本事诗》中有一则崔护谒浆的故事,甚为悱恻。崔护以一首人面桃花之绝唱赢得经久不衰的喝彩,虽无助于跻身才子之列却不妨碍他风流千古。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祗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护惊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

  ——唐·孟《本事诗·情感》

  孟的《本事诗》当属小说者流,信不足凭。他自己也说:许多诗“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意?”但有两点是不用置疑的:其一,这首《题都城南庄》我们姑且称之为人面桃花诗,肯定是崔护写的;其二,崔护是定州博陵人即现在的河北定州市。定州今日还有街道唤作博陵大道,如果我们去那里寻访,大概还能找到一些人面桃花的痕迹。

  孟是晚唐人,《本事诗》成书于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崔护辞世前后孟当已降生,后来他还做了吏部的司勋郎中(从五品上)专门负责官员们的勋级评定工作,他要想看崔护的档案那是再方便也没有的了,崔护是哪里人氏他自然知晓。孟向后人透露出关于崔护的这二条重要信息,应当是有关崔护的所有史料中最具权威性的了。

  崔为博陵人无疑,问题是唐代的博陵于今又为何处?现存两种说法。一说以为定州(今属保定),一说以为安平(今属衡水)。

  定州在安平的西北,距其有一百多里地,隋唐时两地之间有一条古水横亘其间,自西向东汇入滹沱河,安平南即是滹沱河。现在的滹沱河已跑到安平的北边了,而水也早就干涸了。正所谓:“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卢照邻《长安古意》句,卢乃今之河北涿州市人)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对于安平县的记叙很清楚。其略云:“安平县,汉县,属涿郡。后汉,桓帝置博陵郡,治此。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定州,十六年置深州治焉。大业初,州废,县属博陵郡。” 注意:此时安平已经不是博陵郡政府所在地,而是它的属县。这时的博陵郡治即为先前的定州州府安喜县,汉之安喜就是今天的定州市。想当年刘备拉队伍剿灭黄巾军有功,朝廷授其为安喜县尉,就是在这个地方。接着《纪要》又说:“唐武德四年复置深州于此(指安平),寻移治饶阳。”再注意:从此之后,安平就算不得重镇了,其地位被安喜、饶阳所取代。也就是说安平确实是博陵郡最早的郡府所在地,然而在唐初于此设置深州,不久就把州府迁至饶阳,安平县从此降格为深州或称饶阳郡的属县,有时它也划归定州或称博陵郡管辖。因为隋唐时常常是改州为郡,或废郡置州。总之:唐代定州博陵郡治所在安喜县即今定州市;深州饶阳郡治所在饶阳,而不在安平。

  作为唐人的孟,他所说的博陵理所当然是唐代的定州博陵郡,而非前朝的旧博陵。

  崔护的籍贯确凿了,可崔护谒浆的故事还有的说。崔护叩门时,女问谁耶?护以姓字对。而孟在《本事诗》里并没有告诉人们崔护的字叫什么?

  宋人计有功撰《唐诗纪事》百卷,第四十卷中有崔护。他也讲了崔护谒浆题门的故事,多据《本事诗》删繁就简而来。不过他还是为我们丰富了崔护的多彩人生。

  《纪事》首先载录了崔护诗二首。《晓鸡》云:

  黯黯严城罢鼓鼙,数声相续出寒栖。

  不嫌惊破纱窗梦,却恐为奴半夜啼。

  《山鸡舞石镜》云:

  庐峰开石镜,人说舞山鸡。

  物象纤无隐,禽情目自述。

  景当烟雾歇,心喜锦翎齐。

  宛转乌呈彩,婆娑凤欲栖。

  何言资羽族,在地得天倪。

  应笑翰音者,终朝饮败醯。

  末尾有一句崔护的介绍,非常简短:护字殷功,贞元十二年进士,终岭南节度使。

  《全唐文》收录崔护文赋二篇,作者简介即本《本事诗》与《唐诗纪事》。

  全唐文是清代嘉庆皇帝钦定编修的,参与者所占有的资料相当完备,对于每位作者的简介字斟句酌,不敢有半点马虎。无奈崔护的资料几乎没有,也就只好宗《本事》而法《纪事》了。这也可以反证唐宋人所讲的故事可信度还是蛮大的,决非今者戏说妄言可比拟。宋代掌握唐人的资料应当比清代多得多,计有功关于崔护的介绍肯定有所依据,然而这依据早在清代或许更早就已经没了踪迹。既然皇上都可信其有,我们也就不必非要究其无了。

  据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崔护的人生轨迹。

  崔护既然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中的进士,那么《题都城南庄》当在此之前是他的早期作品。能写出如此凄美的绝句,考个进士应当不成问题,成问题的是他当时人生几何?唐代前期考中进士科难度较大,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到了中唐进士科没有初盛唐那么难了,但也不是谁都能考上的。柳宗元进士及第二十出头,白居易进士及第年届而立。我们给崔护取个中,权当他考中进士二十有五。这样推断下来,崔护当是唐代宗大历中前期生人。

  贞元中,崔护进士及第开始步入官场之日,正是唐中期牛李党争愈演愈烈之时。由于崔护孤洁寡合的性格,加之资质甚美的人品使他没有卷入官场倾轧的漩涡。所以官运还算亨通。到了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年近六旬的崔护官至京兆尹(从三品,大致相当于今天北京市长)兼御史大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他上任没多久,很可能是因为同情当时受压制的李德裕一党人而遭到贬抑,外放岭南任节度使,后郁郁寡欢,终老于飞雁不到的荒远边城。“何言资羽族,在地得天倪。应笑翰音者,终朝饮败醯。”也许是他外放岭南的晚年之作。大有愤愤不平之无奈。全唐文第四百八十一卷收录的《屈刀为镜赋》也应当是崔护外放岭南的晚年之作,从中我们还是可以领悟到崔护耿直无邪的精神世界与执著刚毅的文人情怀。“惟刀镜之异名,共坚刚以为质……虽改其状,不沦其坚,初径挺以绳直,终青荧而月圆。昔也为刀,则犀兕之可断,今也作镜,知鉴照之无偏。”也许,这就是崔护的宿命。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