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鼓可以溯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在北京以东地区宝坻、香河、三河、蓟县、平谷、通县一带广泛兴起,是在当地流行的地头调、靠山调等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的鼓曲,后来有平谷调、落腔调、落腔大鼓等,叫法颇多。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定名为京东大鼓。30年代初期形成两支队伍,一支以刘文斌、齐文州为代表,活动于天津等城市,另一支以魏西庚、陈怀德为代表,活动于农村。 京东大鼓的演唱形式与铁片大鼓、单琴大鼓基本相同。过去,在撂地说书阶段,曾有一种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员坐抱三弦,边弹边唱,其右脚踩一鼓槌击鼓(以矮鼓架支撑,置于地上),左腿上绑一“节子板”(五块板儿),以司节奏,颇能招揽观众。京东大鼓分小口京东大鼓和大口京东大鼓。大口京东大鼓唱词的基本格式为七字句(二、二、三),但句首常加三字头,句中也常嵌字、词及短语,句尾常加“哪”、“啊”等虚字。其短篇唱段多由八落或十落组成,一般为数十句唱词,不超百句,不宜表现过于复杂的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小口京东大鼓唱词多为十字句。
在形成的初期,京东大鼓主要在集镇的小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唱,曲目以大书为主。20世纪30年代初,刘文斌把京东大鼓带到天津,在天津商业电台播演《刘公案》,极受广大群众欢迎,并定名为京东大鼓。这门艺术的影响也因之扩大,逐渐传播到北京、唐山等地。
建国前的诸多京东大鼓艺人中,刘文斌的风格最突出,影响最大。他除演唱大书外,还移植了许多短篇唱段,通过演唱短段,对京东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进一步加工。他的演唱通俗幽默,平易无华,吐字清楚,明白如话,颇为一般市民观众,特别是家庭妇女所喜爱。不过,由于他的行腔板眼都不那么考究,所唱鼓词文字也较粗糙,20世纪40年代末期,京东大鼓到了日趋衰落的边缘。
董湘昆(1927-2013),原名董庆永,出生在宝坻县方家庄镇何家村。孩提时代的他活泼开朗,提着篮子四处拾柴、捡粪时,会扯着嗓子,对着庄稼地,对着大片的水面,唱家乡的影戏、民歌小调、大鼓等,惹得大人们开玩笑说:“这小子一天到晚还挺乐呵呵的!别说,唱的还真是那么个味儿咧。”就在他刚满12岁那年,爷爷亲自把他送到天津一家私人印刷厂当学徒。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家乡的小曲儿勾人魂”,老板娘爱听大鼓书,董湘昆就从“话匣子”里偷偷“学艺”,一来二去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不少曲艺。从1952年开始,他在基层工会文工团以相声、曲艺剧、单弦、京东大鼓、清唱、河南坠子等形式演出,1954年拜刘文斌为师,专攻京东大鼓。
董湘昆和他的弦师刘月循一起对京东大鼓的唱腔进行规范化整理,将京东大鼓划分为独立的基本段落,为每一段独立腔调定名,成为曲牌名称,使京东大鼓的唱腔由板腔体接近于联曲体,使调式相对固定下来,便于学唱普及。将原来半说半唱的形式,改成一个段子从头至尾“满宫满腔”地唱。这样一来,段子的整体性和感染力都相应地增强了。
他们对京东大鼓的音乐进行大胆革新,精心编创了京东大鼓的前奏过门儿,把刘文斌演唱时的传统小过门与《苏武牧羊》的曲调和其他音乐元素糅在一起,成为固定的正式的前奏过门,并得到行内外的认可。在乐队方面,增加了伴奏乐器扬琴,后来还加进了二胡。用董老的话说,“京东大鼓的伴奏乐器原来就一把三弦儿,由于演出的规模和场所变了,演出的内容和语言也和过去不同了,特别是短段子演唱音乐性加强了,也讲究舞台画面的美感了。我们就试验性地加上了扬琴。扬琴的音色弥补三弦儿的不足。三弦儿的拖腔保调又给扬琴弥补了音韵的欠缺。两种乐器‘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在曲目演唱方面,董派京东大鼓专攻短段,传承和移植传统曲目,创编新曲目。“由于京东大鼓的语言通俗易懂,曲调简明流畅,内容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就使得广大的群众喜闻乐见,从而使京东大鼓的流行范围逐步扩大到华北、东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 董湘昆50年来不间断的演唱,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把京东大鼓推向高潮,广大北方的城市和乡村的广播里响彻京东大鼓的旋律。
董湘昆原本是天津市东方红印刷厂的普通工人,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建国后他怀着朴素的感恩思想和主人翁意识,自觉把个人对京东大鼓的爱好和祖国人民的需要联系起来,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发展动向。他遵循讲话精神,按照“三贴近”原则整理和创演大鼓段子,所谓“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接地气”,这样的作品深受大众喜爱。
原先老艺人唱大鼓的时候,总是喜欢加些水词,董湘昆坚持曲艺语言要精练,不能来回说车轱辘话。新的鼓词语言清新流畅,不管是状物写景,还是刻画人物,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生活化。如“你别看这条扁担,是两头窄当不间儿宽,不搁上载儿是也不弯,要搁上了载儿,两头颤哪当不间儿颠,分量再重也不压肩呐哎。”(《送女上大学》)这样的唱词,只有深入生活的观察,有切实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京东大鼓民国时期掌门人刘文斌,在演唱中尽量减少了太长的重复腔调,改造了字少腔多的旧开板和尾腔,又加上了合理的拖腔,使旋律更加流畅与耐听。创编了“十三哎”这一独有的曲调,使之成为京东大鼓“符号式”标识化唱腔。董湘昆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唱腔和表演风格,而且有他自己的发展和创新。首先他改变了旧时京东大鼓艺人闷声闷气的唱法,他的嗓音宽厚,音色明亮,特别是在高音区丰满圆润,真假声结合运用,兼有男声磁性的阳刚和婉转两种音色,都能根据需要完美调和,适当保留一些哑嗓、憋调,以保持京东大鼓的独特的韵味。咬字清楚,赶板、垛字、闪眼、落字、俏口灵巧,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积极美化唱腔,在一板一眼中注意轻重缓急,加强表演,往往能够以声唱情,以声唱韵,大大增强了抒情能力。
董湘昆唱的京东大鼓词一般用宽韵,以言前辙(如《送女上大学》)、江阳辙(如《白雪红心》)最为多见,其次有发花辙、一七辙、中东辙、梭波辙、灰堆辙等。由于京东大鼓音乐的特点,非常适合“小言前儿”“小人辰儿”等小辙的运用,所以使用这两个辙部儿化韵的频率也相当高。对于京东标识化唱腔的“十三哎”,做到根据内容需要有分寸的使用,如《白雪红心》两次,《送女上大学》一次,《别》、《怕》等曲目没有出现,他不是为唱而唱,不离开剧情炫耀技艺,而是为情而唱,声由心生,艺为情出,声情并茂。
为了使这一曲种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他还对唱腔不断进行加工和丰富。借鉴吸收评剧、二人转和皮影的一些音乐语言。在某些唱段的结尾,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而翻高八度收腔。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推动艺术前行就不能墨守成规。董湘昆锐意改革,求新求变,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革新。最早破了一回规矩是在60年代,当时歌曲《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很流行,几乎人人都会唱。于是,“我就把它原词不动,用京东大鼓的唱腔演唱出来……哎!一试不要紧,效果还真好。后来还在上海灌了唱片,作为精品保留下来了。”
这次加歌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群众非常喜爱。像在《戏迷》中加入越剧《楼台会》,在《苏武牧羊》加入歌曲《苏武牧羊》也都是成功的借鉴。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