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选择

阪泉之战是在黄帝与炎帝共同战胜九黎族首领蚩尤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战役。阪泉之战是有熊部落内部帝、后之间因权力之争而爆发的。这场战争,在历史意义上,是彻底结束了原始社会末期因战争产生而形成的帝、后双重统治体制。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成为各部落拥戴的“天子”,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所以说,阪泉之战的结果,是实现了以黄帝为首的统一领导体制,也就是“天下统一”。
黄帝、炎帝本是同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为什么会同室操戈?《新书·制不定》:“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战争的起因,是自黄帝建议派官到少昊、太昊两地施治,炎帝亲往太昊,而蚩尤驻兵少昊后,假借黄帝之命暴掠民财,随意设使“奸宄(guǐ)夺攘矫虔”行为,逼迫黎民随其作乱。炎帝闻讯后,率兵北上山东,筑邑空桑以监。后被蚩尤追杀,一直将蚩尤引到涿鹿。黄帝为使骄兵之计,做好战场布阵,故意按兵不动,未及时出兵救援被蚩尤追杀的炎帝,炎帝对此心存积怨,是酿成了这次战争的根源之一。
黄帝战蚩尤,炎帝基本上驻兵于阪泉,并未消耗力量。涿鹿之战后,加上炎帝内部有人挑拨,要炎帝统领称帝。所以,炎帝乘黄帝喘息未定之际,举兵向黄帝发难。《六韬》中所引的《黄帝经》中一段轩辕黄帝语,大约就是他此时心迹的一种体现:“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两叶不去,将用斧柯。”于是“养性爱民,不好战伐”的黄帝决定“以战去战”,消除未来战争的隐患,“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的国家。
阪泉之战是在矾山镇西南、涿鹿山北的阪泉河谷中进行的,面积不过八平方千米。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貔貅、虎”等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率兵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带人用水熄灭火焰,黄帝帅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阪水河谷中,树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使,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出战。黄帝仰慕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决心与他携手创建文明国家。他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千变万化的阵法层出不穷,星斗七旗阵让炎帝的士兵看得眼花缭乱。在长达三年多的操练中,使各部的战斗力逐渐增强,而炎帝利用崖头作屏障,只能观望阵势。然而,黄帝在这三年多的时间内,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面派兵士日夜掘进,早将地洞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营,活捉了炎帝,俘虏了兵丁。这一战让炎帝输得诚服,甘拜下风,甘愿帮助黄帝烧荒垦田,治理家园。
现在,在黄帝摆星斗七旗阵的地方,原有个村子,是历史上的古阪泉村,后来改称“七旗村”。随着历史的变迁,村子上下沿河居住有一里多长,最后以泉为界,上游叫“上七旗”,下游叫“下七旗”。阪泉之战,黄帝最终以“三战然后得行其志”,成为国家一元体制的帝君。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