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选择
二贵摔跤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城乡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20年前后),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几近灭亡。

摔跤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百戏中叫“角抵”,南北朝时有称“蚩尤戏”,唐宋谓“相扑”,清代叫“摔跤”。隆化二贵摔跤由传统体育竞技“乔相扑”演化而来,是一种流传于承德市隆化县城乡的传统民间道具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前后,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隆化二贵摔跤是满族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的“二人摔跤”或“二鬼摔跤”,它在表演时双腿全蹲,双手直接拄地,形成两个夸张的矮人摔跤姿态,这样舞蹈动作更加灵活,表演形象更加逼真,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舞台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一人扮两人“摔跤”无法比拟的。
对于二贵摔跤,在隆化还流传着与康熙和鳌拜这对冤家对头有关的一个传说。据艺人们介绍,当时年少的康熙,为了早日铲除自己掌权路上的障碍——鳌拜,特举办摔跤比武大赛,招募武艺高强的勇士相助。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十六日,16岁的康熙终于等到了一个时机,勇士们群起将权倾朝野威风凛凛的辅政大臣、一等公鳌拜击倒在地。后来,民众为了颂扬康熙皇帝的圣明,特将摔跤比武大赛的场面演化成为“二贵摔跤”这一民间表演形式。
二贵摔跤为单人表演形式。表演者在表演时,将摔跤道具牢牢地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形成两个夸张的矮人摔跤姿态,在武场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做出抡、转、滚、举、扫、磕、绊、支架子、下绊子等摔跤动作,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武士摔跤的场面,它的表演强悍有力,动作诙谐幽默,集体表演更是气势恢宏,场面壮观,极具观赏性和独特的艺术魄力。同时,它的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艺术于一身,具有特殊的历史、学术、实用、研究、观赏价值。
2008年,隆化二贵摔跤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