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平台首页
城市选择
城市选择
隶属:衡水 枣强县

衡水湖风景区

  衡水湖,俗称“千顷洼”,湖面75平方公里,面积与蓄水规模仅次于白洋淀,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枣强县之间的三角地带,是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区域,2000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衡水湖处在环京津、环渤海、沿京九铁路的位置,周边二三百公里内,有2个直辖市、4个省会城市及26个地级市,集铁路、公路、通信枢纽为一体,被著名社会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为黄金十字交叉处。它北倚新兴的区域中心枢纽城市衡水市,南靠“天下第一州”冀州市,一湖连两城,享有东北亚蓝宝石、京津冀最美湿地和京南第一湖等美誉。

  衡水湖风光旖旎,有首“一字诗”道出她那迷人之美:“一湖蒹葭一湖花,一湖鸥鹭一湖鸭,一叶扁舟一钓翁,一湖碧波一湖霞。”

  衡水湖水面开阔,深水区没有沉水植物生长,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气势磅礴;浅水区则有大片芦苇生长,夏季郁郁葱葱,冬季苍苍茫茫。芦苇中水道纵横,水质清澈,波光粼粼,泛舟芦苇荡的水道中,不时惊起一只只水鸟,耳畔一片鸟的琴瑟般的鸣叫声,真是趣味横生,让人流连忘返。衡水湖由于水面开阔,一望无际,所以观日出日落赏心悦目,可以看到云霞绚丽多彩、瞬息万变、水天一色,大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风韵,景色十分迷人。

  沼泽是珍稀涉禽适宜生存的环境,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晰地观察美丽珍稀涉禽栖息、捕食、求偶等各种生动表演。在河滩湿地上,水流曲折蜿蜒,怪柳群落零星散布其间,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察湿地植被及其演替序列,是从事湿地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理想所在。

  衡水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衡水湖栖息的鸟类多达317种,繁衍鱼类34种,哺乳、爬行、浮游、底栖类动物及昆虫数百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丹顶鹤、白鹤、黑鹳、东方白鹳、大鸨、金雕、白肩雕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有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白枕鹤、白琵鹭、鸳鸯、彩鹮等珍贵鸟类49种。每年在这里营巢繁殖的夏候鸟有数十万只,越冬的灰鹤有3000多只,雁类上万只。轻盈的白鹭,灵巧的鸥鸟,美丽的天鹅,高贵的仙鹤,成群的灰鸟,在蓝天白云下漫舞纷飞,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衡水湖有三生岛、梅花岛、观鸟岛、芦苇荡、荷花淀、渔村等主要景点。岛上绿地成荫,小桥流水,农舍草堂,可围岛散步,趣味健身,平衡竞渡,浑水摸鱼,廊亭垂钓。既可观赏衡水湖的自然景色,还可参与成人竞技、斗鸡斗羊等种类繁多的文体娱乐活动。

  穿过芦苇荡,越过万亩荷塘,就到了渔村。渔村四面环水,形成了湖内人鸟共生、渔歌唱晚、绿树环绕、鸟语花香的北国水乡风情,到处洋溢着美的旋律。

  衡水湖在历史上曾为黄河、漳河、滹沱河故道,水灾频繁,治理它就成了历代利民的一件大事。隋朝的州官赵煚、唐朝的冀州刺史李兴、清朝的直隶总督方敏恪和知州吴汝纶,都曾挖河修渠“宣泄得利”。冀州开渠记》中说:“水既有归,田皆沃饶”,“夏秋水盛,舟楫往来,商旅称便,州境遂富。”但真正科学规划、整体治理,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978年为止,才将衡水湖建成了能引、能蓄、能排的成套蓄水工程。

  衡水湖不仅生物丰富多样、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史有“天下分九州,冀州为首”之说,位于衡水湖南岸的冀州古城建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京畿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古城墙已残缺不全,起起伏伏,断断续续,但仍能给人以历史变迁的沧桑之感,激发出深厚的民族情感。据传古时在冀州城北有一座山,在此常出现海市蜃楼幻景,“初旭微霞,水云相映”,嘉庆年间一位冀州官吏召集能工巧匠,依照海市蜃楼幻景,在城东北修建了竹林寺。该寺后因洪水冲击而毁废,而今只有竹林寺碑存于冀州市文物所。另外,衡水湖周边现存的众多的古墓、古塔、石碑等古迹,隐藏着无数讨伐争雄、建功立业的故事。而抗战时期闻名遐迩的平原游击队那愤怒而清脆的枪声,虽已远逝,却沉淀为一部厚重的历史。

  相传当初大禹治水首先从冀州开始,他扬起第一锨土,就形成了衡水湖,这虽然是人们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一种传说,却也道出了衡水湖的沧桑岁月。除大禹造湖之外,还有诸如“龙宫借宝”“金龟醉酒”等许多传说,也增加了衡水湖的迷人色彩,令人难以忘怀。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