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元夕节、元月,农历正月十五起,节期三至五天(明代最长达十天)。此节是新年后第一个月圆夜,第一为元,月夜为宵,故名元宵。节中以张灯、观灯、散灯、玩灯为乐,又称之为灯节。节间配有各种花会、社火等游艺活动,场面壮观,群情激奋,民间称为过小年、闹元宵。俗谚说:“除夕火最盛,中秋月最明,赶不上元宵大逛灯”。

1.起因诸说元宵节起源传说很多,省内流行如下几类:源于汉武帝太乙神之祭。太乙神是古人崇信的星神,又名帝星(即小熊座B星),是主宰万物本源的星宿。汉武帝是“尤敬鬼神之祀”的皇帝,便把祭太乙定为国之大祀,规定三年一郊祭,五年一修封。每次祭毕都要在堂下燎柴,上泰山行祭时,山上举火,山下举火相应。后世元宵节的放灯、燃灯皆源于此。又说,源于汉文帝对平诸吕之乱的纪念。刘邦死后,吕雉篡权,封诸吕,杀功臣,激起众怒。老臣周勃、陈平协助刘恒(汉文帝)除灭诸吕,当日恰好正月十五,为纪念此日,汉文帝微服出宫,与民同乐,各民家张灯结彩同庆升平,元宵灯节由此形成。另说,源于东汉明帝的敬佛,他效法西域佛国的“大神变”(拜佛观灯),下令正月十五夜,宫廷和全国寺院都要“燃灯表佛”,传说能看到佛舍利放光“雨花”的壮景。还有一说,元宵节和黄巢护民除奸的故事有关。相传黄巢起兵时,攻浑城三昼夜不克,自己化装入城探虚实,被唐军探知,在全城进行大搜捕,幸遇一老汉相救,黄巢免遭擒杀,还从老汉处得到攻城妙计。为报老汉之恩,黄巢约定,正月十五夜必克此城,他让老汉告知善良百姓,家家门口挂一红灯,义军破城后决不惊扰,不挂红灯者必为奸佞,斩杀不赦。黄巢如期破城,挂灯百姓得到保护。此后相沿成俗即成灯节。

2.张灯又称放灯、燃灯。灯有观赏用灯、祭祀用灯两大类。观赏灯制作精巧,花样繁多,飞禽走兽、花卉鱼虫、人物楼阁、神怪精灵,奇巧而生动,故名花灯。花灯以民间自制为主,专业工匠制作为辅。自制花灯一般以高粱秆儿、竹篾、木条、铅丝等为骨架,以纸、绢、纱、绸、玻璃等为外罩,经过盘折绑扎,制成各种形状,外加彩绘勾画,缨穗相配,方算告成。豪华的宫灯、纱灯、走马灯等技艺较强的灯种,一般由专业灯匠制作。祭祀用灯制作较为粗糙简便,如祭外路神用的捻秆儿灯(绵纸包麻籽或麻秆儿缠棉蘸油)、祭家宅神用的面盏灯(熟面捏成各种造型灯盏,添油点燃),搭灯山祭游仙野鬼用的陶灯(过去农村常用的小陶灯,俗名黑油灯)和祭河神水鬼用的河灯等。观赏类花灯是元宵节的主体,各家各户自制、自备的花灯按时高悬于大门口、庭院间,官府或地方民间组织操办的临街灯楼、灯牌坊及集中观灯的灯场(也称灯会),是元宵节活动的中心。灯场中的花灯,除品种繁多、式样新巧之外,还有猜灯谜、看灯画(方形纱灯,四面作画,戏曲、典故、历史故事情节连接)、转黄河阵、观焰火等游乐活动。省内大部分地区把元宵节放灯观灯分作三个阶段:正月十四为试灯,即悬灯试点,发现不足或遗漏及时纠补。正月十五为正灯,即正式展出,各式花灯,争奇斗艳,“有制成龙、狮、牛、马、鱼、鸟等各种动物的;有制成戏剧、小说、神怪故事中各种人物的;有制成楼台殿阁各式建筑的”。景县民歌《大逛灯》中唱道:“通红的蔓菁灯,带缨的萝卜灯,弓腰的虾米灯,亮盖的蛤蜊灯,溜圆的西瓜灯,带刺的黄瓜灯,张嘴的鲤鱼灯,八爪的螃蟹灯。手提的有大提灯,空悬的有大云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元宵灯展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各大中城市已领先于农村,人们“利用现代声光技术和电子程序控制,制造出许多形状各异、种类繁多的大型彩灯,鱼跃龙门、金龙戏珠、莲花仙子、五女拜寿、万马奔腾、卫星升空等,气势磅礴,能动而有声。静止时即是大型灯塑,载于汽车上即成流动灯展。”正灯期间,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秧歌等各种花会尽皆出动,以助节兴。正月十六为残灯,只有游兴未尽的人继续游逛,大型活动收敛,小型活动延续。

祭祀用灯,中东部地区称之为放灯,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大城县用毛头纸包棉籽、蘸棉油做成灯火,肃宁县用半尺长麻秆缠棉絮蘸油点燃,海兴县把柏树籽捣碎掺糠,再用棉油和成团,名曰灯籽。武强一带则用绵纸包蓖麻籽浸油成灯。祭祀用灯在灯节期间的点燃时间和地点各有不同,“十四为鬼灯,点置于村外十字路口、井台和乱葬岗处;十五为神灯,点置于神庙前;十六为人灯,点置于各户门前和胡同口”。捏面盏灯流行于中南部地区,方法是用蒸熟的黏米面,捏成鸡、狗、鱼、龙之类动物造型,脊背处捏出盛油的圆坑,添油点燃。面盏灯的放置,主要在水缸处、灶台、门口两侧院内各角落。实际上,这是五祀(门、户、井、灶、中)古俗的遗存。搭灯山是古代鳌山俗的延续,原为祭神,后转为游乐。省内近现代灯山有两种:南部地区是分层架木或山形,逐层置放几十乃至几百盏陶灯盏,点燃以后,下大上小盘旋而上,火苗闪闪,宛若灯山;北部地区是中竖高杆,杆缚若干横架,横架上绑缚各种烟花鞭炮,并以药捻相连。高杆四周围竖若干低杆,或用树枝簇成树状,低杆或树枝上皆缚上烟花鞭炮,当地称为灯树。点燃时,上下连片、焰花飞溅,火光爆声相连,地天彩连一片。有的地方以户为单位,搞小型灯山。隆化县称天地杆,即庭院立高杆,杆顶点红灯,下为屋顶、仓房顶,再下为街门,依次燃灯,高低交错。邯郸地区农村,院中不竖杆,但房顶、院墙、街门楼、门垛,由高及低,依次点燃用红绿纸围裹着的小彩灯盏,形成一座小灯楼,别有情趣。元宵节放河灯,流行于白洋淀周边及沿河村镇,满城县漕河、界河沿村把河灯做成鸭子型(用高粱秆芯插制),称放河鸭。邯郸马头镇一带在滏阳河放河灯,称河盏,简单的用木板一块,上放灯盏即成,复杂的要“用高粱秆和纸绑扎成小船形,船底用蜡油浸过,船上有‘许仙借伞’‘劈山救母’等戏出人物画。‘船’在水中流,人在岸上观。”大部分地区放河灯以助游乐,只有白洋淀渔村放河灯有所祈求:一求淀神赐渔场丰收;二求冤死水鬼早托生,不为人祸。
3.祈祝祈祝有别于祭祀,元宵节中的祈祝活动更具游乐性。省内较普遍的烤百病、走百病、跳百索、摸门钉、迎紫姑等祈祝活动皆如此。清乾隆《隆平县志》载称:“(上元夜)男妇游行为乐,谓‘走百病’”;光绪《永平府志》载:“男女群游,曰‘走百病’,妇女交错渡桥,谓‘渡百厄’,以绳跳跃,谓‘跳百索’。”既“群游”又“为乐”,说明当时的“走百病”就是一次广泛的男女社交活动,或者说是不规范的竞走锻炼。这种游乐性、健身性兼备的习俗,为它的持续沿传创造了条件。走百病一般在正月十六拂晓或傍晚,拂晓行动的“要早早起床,争先恐后出门游走数里,有的还要爬山登高,称‘游百病’。在‘游百病’时,人们要佩带柏枝,并在游走路上故意让柏枝丢掉,称做‘扔百病’”。保定地区则是先走后烤,走、烤结合。正月十六,男女老少逛寺庙、游城墙、登山、走桥,尽情耍笑,名曰“遛百病”。夜幕降临后,人们将拣来的柏树枝、柏树叶和各家收集来的破笤帚、扫帚、炊帚疙瘩放在火上燃烧,大人孩子围着烤火,名曰“烤柏龄火”,俗信可以驱邪除病。中西部地区“走百病”时还有讲究,强调“凌晨即起,日出前必须返回,遇到大树、水井等物,要围其正转三遭,倒转三遭,口中还咒念‘游,游,游百病,某某、某某某代受’,俗信可保一年无病”。中南部地区“烤百病”时还要烤食物,人们把枣花、馍馍、饺子、黏团子之类食品放火上同烤,有吃了能“化病”之说。有的地方俗信“在火上烤哪个部位,可以除治哪个部位的病。吃了在火上烤的干粮,可以除治肚里的病”。摸门钉习俗属于求子之祈,旧时在北京地区流行。古代城门上的门钉每扇九行九排,九是最大的阳数,故俗信摸之可孕男。清末,此俗即废。迎紫姑活动清末民初有流传,清光绪《永平府志》载:“上元夕……有邀厕姑以问吉凶者,‘厕姑’即《异苑》所记之紫姑也。”紫姑又名坑三姑娘,生前为大户之妾,遭大妇妒恨,在正月十五被大妇谋害于厕中。天帝悯其遭遇,封她为厕神。后世祭紫姑者皆为女子,俗传可占卜当年蚕事好坏和其他事情的吉凶成败。20世纪30年代以后此俗消失。

辛集一带农村还流行一种独特的祭灯习俗,所用灯盏类似邯郸邢台一带祭家宅神用的面盏灯,但又有别于面盏灯。此种祭灯,用熟黏米面做成十二生肖造型底座,上部为灯盏添油放灯捻,点燃后放置于屋内、院外特定位置。
4.游乐元宵节观灯、赏灯、玩灯是最重要的游乐主题,但真正形成闹元宵局面,依仗的却是多项游乐活动。
放焰火。相传传统的放焰火习俗由爆竹演变而成,始于隋唐,盛于宋代,南宋时期就有“宣放烟火百余架”的记载。焰火分低空、高空、旋升、地面、水面、手持、吊线、造型等几大类。省内放焰火活动,中南部较盛行,而且多有创新。《邯郸市志》载,民间焰火“有花筒、火马、火伞、火树、老杆几种。花筒又分为泥花筒、砖花筒、铁花铜、地花筒、转花筒几类,点燃后火花四溅,光明耀眼。火马和火伞,是把鞭炮和‘灯儿’(花炮的一种)绑在马形或伞形架子上,人持马或伞在跑动中点燃,炮响灯闪,更显壮观。花树即在树上绑架一束束灯儿和起花,点燃后,树枝闪亮,起花钻天。老杆,又称四门斗子碰老杆,即在广场上栽一高杆,周边栽四根木桩,用铅丝互相联接并通向高杆,每根木桩上挂鞭炮,铅丝上挂滑动环,环上绑起花。点燃第一根木桩上的鞭炮,引燃起花,沿滑动环窜向第二根木桩将其引燃,依次类推,最后引向中央高杆,引燃高杆上的鞭炮、灯儿、礼花、盒子灯。盒子灯内设有白纱条幅,上绘戏出人物、亭台楼阁及‘襟漳带沁,古赵都会’等字样,盒子灯引燃后,便自动打开,放出条幅,欢快气氛达到高潮”。万全县的灯树是和老杆类似的焰火,“广场内耸立高杆,高杆缚以若干横架,架上缚以各种烟花鞭炮,以火药捻子相连,由下而上点燃。高杆周围又立若干低杆,或用树枝簇成树状,均缚烟花鞭炮,依序点燃。忽而‘铁树开花’,忽而‘空雷焰雨’,五光十色,万点齐明”。
花会。是最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游乐活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喜庆色彩。花会一般都有组织,公选会首,中南部地区称大头、上小头、下小头,大头负责管理耕种花会专有的公地(供花会经费及出会时饭食费),上小头负责花会参演人员的组织和排练,下小头负责保管乐器、道具、服装等。花会组织有的一村一社,有的几村合办一社,较大村镇也有一村数社的。各路花会多在年节、庙会(物资交流大会)上演出。元宵节是花会汇演的黄金时期,各村花会互相串演。冀北坝上地区,平时娱乐活动较少,对元宵节花会格外关注和欢迎,花会每到一村,“各村都放鞭炮迎接,到各家打场,叫‘串院子’,都要给礼(烟、糖、点心、钱币等)……组织花会的领头人称‘会首’,在办会期间,权力很大,甚至可裁决(行会期)遇到的地方事务,故有‘灯官难惹’之说。”省内花会有舞狮、舞龙灯、高跷、秧歌、战鼓、腰鼓、旱船、跑驴、大头舞、二贵摔跤、拉花、少林会等数百个品种,乡土气息浓厚,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花会演出时,场面火爆异常(近现代常有挤踏伤人事件发生,因花会是民众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节日),且不论商埠闹市,单从一山区小镇即可见一斑。冀西山区灵寿县有一慈峪小镇,每年正月十五举行散蜡会(花会汇演),散蜡即花会的先导,“开头是大鼓,由伞、扇、金瓜、钺斧、‘回避’、‘肃静’等灯(饰)围护,由火把、火流星打场子开路……后面是旱船、背高、抬高、转盘、二贵摔跤、竹马、花篮、二龙戏珠、十不闲、莲花落以及戏曲,边走边演。此时,家家户户有客,有的随着(花会)队伍看,有的站在家门口或房上看,有的有意在家门口放爆竹,‘顶住’队伍,表演一番再放行。可是前面的住户又开始放炮拦人,就这样走走停停,一直到深夜,也很难转完(小镇)各条街道(全镇仅四条街)。此时,锣鼓喧天,灯火如昼,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挤掉鞋、丢帽子的事不断发生。”由于花会在民间基础牢固,近现代以来,虽经多次战乱和社会变革,花会几起几落,至今仍久演不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倡导下,花会从乡间走向城市,从僻壤走向广场,从街头走上艺术殿堂,省内有几十个民间花会品种在全国会演中获得大奖。
社火。俗称闹玩意儿,本指节日里民间表演的各种杂戏,后来有人把各种花会统称为社火。实际上,社火和花会是有区别的,较完整的社火流行于万全县、怀安县一带。
九曲黄河阵。又名转黄河、九曲黄河灯,邯郸邢台一带称灯地儿。省内南起邯郸邢台,北至张家口宣化,京津周边及平原沿海大部分县都有流传。
猜灯谜。又名打灯谜、打灯虎,是粘贴在花灯上的谜语。明清以后,成为全省各地春节、灯节期间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但因其是识字人的游戏,在农村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受到局限。
5.食俗省内较普遍的是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圆、糖元、团子,原是一种糯米粉食,古称粉果、面茧,开始在南方形成,后来传到北方。元宵有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食时蘸糖;一种是带馅儿的,通常有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山楂等甜酸馅儿,也有的用虾仁、菜泥、鲜肉、火腿做成咸味鲜香馅儿。元宵有汤煮、油炸、水蒸多种食法。人们之所以喜爱元宵,不仅因为它皮面细软,馅儿料香甜,还因为它是合家团圆、和睦幸福的象征。元宵在制作上很讲究,先把备好的馅儿料经过糖化黏化加热加工,做成固体块料(大小以汤元为度)馅儿,块料蘸水放入干糯米粉中滚摇,使米粉黏附,而后再蘸水再滚粉,依次进行,直到认为成型为止。此种做法称打元宵。一般家庭制作,多用和好的糯米面,逐个包馅捏成,称包元宵。过去,因经济条件所限,农村平时很少吃元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富裕了,元宵已不再是元宵节的专用食品,市场上终年有售。元宵节除食元宵之外,不少地方还要吃饺子、馒头、面条。石家庄周边至今还有“十五的饺子十六的菜(粉条、豆腐、白菜、大肉)”的食俗。另一种独具特色的食品是辛集市一带的炸灯盏。灯盏是当地元宵节中做面灯用过的黏米面灯盏底座,面灯点过后,把残余灯芯挑出,集中烧掉,把残灰让小男孩儿送到村口扔掉,俗称送红姑娘(指臭虫),俗信可以常年不闹臭虫。灯盏底座揉进些白面,使其发酵,而后过油煎炸,上盘后金黄透亮、酥脆香甜,形成当地独有的节日名吃。

(二)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女儿节、重九节、九月节等,九为阳数,二九相重,故名重阳。此节来历有桓景避灾说、环女增寿说和尝新庆收说多种。避灾说是:“东汉时有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一日,费对桓说:‘今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难,应急让家人缝囊盛茱萸系于手臂,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如言照办,果然平安无事。然而,夕还,鸡犬牛羊全都暴死。从此,民间便形成九月九登高、带茱萸、饮菊花酒以避灾祸的习俗。”增寿说认为:“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戚夫人的侍女环环(又说名贾佩兰)也被赶出宫,嫁樵夫为妻。居乡期间,和邻里叙述宫内之仪,每年九月九日,上自皇后、嫔妃、宰相大臣,下至侍众辇夫、宫女都要佩戴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九九重阳’求长寿。乡里民众信以为真,纷纷效仿,后遂成俗传遍全国。”尝新庆收说认为,九月九日“其时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又说:“重阳节是农民喜庆丰收的节日,此时,正是金色秋收季节,加之‘九’与‘久’谐音,‘九九’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的吉意,故形成重九日庆祝风俗。”如今人们过重阳节,多注重于节事活动内容,很少对节日源流追寻。

1.节事兴废——登高、赏菊、饮菊酒、佩茱萸、射猎。登高是重阳节主要节事活动,原意出于避灾,后世演变为游乐活动。此时正值天高气爽、草木红黄的暮秋时节,登高一望,心旷神怡,自有强身健体之功效。登高之俗既兴,但高山峻岭并不处处俱在,人们便以当地最高点为目标。清代滦州学正左桥林有重阳登高诗曰:“鲤鱼风信自关来,重九樽筵处处开。臂系茱萸头插菊,登高齐上汉皇台。”汉皇台在滦州城西,是城区制高点,据传唐太宗征辽曾登此台,后遂成重阳登高圣地。隆尧县内无高山,登高只可去“爽垲处”(高丘干燥地)或宣务山(城西北,海拔150米)。平原地区的“青县无山可登,只好登上土丘、庙台、河堤、文昌阁等。县南十二华里有盘古庙台,一度成登高圣地。后来,一年一度的九月九庙会取代了登高”。
赏菊是重阳节事之一,魏晋时期即已盛行。九月深秋是菊花盛开季节,因其凌霜傲雪、姿态高雅,被誉为“君子之花”。爱菊、养菊、赏菊,自唐宋以后,由少数文人墨客的孤芳高雅之举,变成亿万民众的普遍喜好,上自皇族贵戚,中及文人士子,下至庶民百姓,大多加入赏玩菊花行列,少则庭前几盆,多则自辟菊苑,皇家宫廷有“分列万菊”的大型菊展,社会上有规模不等的菊花会。直到近现代,河北民间种菊、养菊、赏菊之俗继续沿传。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地方把举办大型菊花会、菊花展作为各类商贸文娱活动的一部分,使这一古老传统习俗染上了时代色彩。

饮菊酒和佩茱萸。菊花酒制作源于汉代,据传当年的菊花酒必须是上年重阳节所酿,方法是采摘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封存到第二年重阳节饮用。从药理作用方面讲,菊花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能。俗信“在重阳节期间,饮用用菊花浸制而成的菊花酒,可以治疗头疼、明耳目、消百病。”“茱萸又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古人认为折之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烟熏后可以避虫虺。”宋代以后,重阳插茱萸之俗渐衰;明清时期,改为袋装茱萸以避毒。清末民初,饮菊酒沿传,插茱萸之俗消失。
重阳射猎之俗,北朝时期就有流传,而影响较大的是辽王朝的重九射猎。辽是骑射民族(契丹)建立的政权,据冀东冀北广大地区近二百年。史料载:“契丹重九节俗,不仅行于契丹内地,而且传到幽燕(今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如《燕北杂记》云: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射罢,于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之。”清王朝的木兰秋狝,每年重阳节前后举行,它和古老的重阳射猎之俗似有某种直接关连,只是其规模和用意大大超越了民俗的范畴。
2.节事变异——祀狐仙、接财神、祭缸神、卜岁、散牧、归宁、老人节。受重阳避灾说的影响,人们由人畜的暴死,联想到妖孽的作祟。“五大仙”是冀北及京津周边民间崇奉的“旁门骚仙”,其中以狐仙为盛,因此“在张北县、万全县等地,把重阳节视为狐仙诞日,崇狐者皆杀羊祭奠,谓之‘领牲’,俗信可保四季平安。以狐行巫人家则悬灯结彩,专祀狐仙,平素信狐者,皆来送供钱。”在重阳祭神活动中,中南部地区把九月九定为接财神日,有“九月九,财神爷爷往家走”之说。此日,各户多包素馅儿饺子供奉。接财神的时间,有的在中午(肃宁县),有的则强调“清晨上供迎神,越早越好,否则财神就会跑到别家去”。与河南交界及北京周边地区,过去有重阳祭缸神习俗,届时,各染坊、酒店、酱园、糖坊等作坊商户都祭缸神,谓此神即杜康,其中以染坊祭祀最盛。重阳节卜岁由祈天俗发展而来,卜测方法以重阳节当日阴晴为据,冀北流行“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之说(尚义县民谚)。中东部地区流行“九九晴,一冬凌(意在冬寒);九九阴,一冬温(意在冬暖)”(文安县民谚)。白洋淀区民间重阳日各户都要用新纸糊窗户,俗信可把太阳暖气糊在屋里,一冬暖和。根据九九阴晴卜算冬季寒温的习俗,在望都县一带还出现了“九九晴,皮货店掌柜宴请伙计(认为冬冷皮货畅销);九九阴,皮店伙计酒酬掌柜(认为冬暖皮货滞销)”的连锁反应。
九九散牧,也是重阳节事变异之一。是日,各农户把牛羊马匹逐放于田野,即弛牲畜之禁,俗称撒群、开牧。清乾隆《三河县志》载:“九月九日,乡农散工,开六畜栏,牧于四野。”此俗的形成,和桓景避灾说的“鸡犬牛羊一时暴死”有关,人们推断,人登高可以免灾,畜纵野定可免死。
重阳节还有接嫁女归宁之俗,民间称之为迎宁。此时,秋收大都完毕,农村嫁女三秋之中劳役较重,故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之说。保定地区则把此俗扩大化,形成亲家之间的节事往来,当地称为追节。因“春节之后从大年初二开始,女人们在丈夫或子女陪伴下,或步行,或骑驴,或乘车到娘家拜年。而到九月九,则由娘家人携带礼物到姑娘家去探望。这是双方关系密切的象征。携带礼物,一般是当地称作‘包子’的馒头,据说,关系越密切包子个头越大,有的达到一斤面一个。数量最多送四十个,少则三十个,为不使来客空手而回,要把包子返回几个,称为‘回礼’,俗规送四十个回礼十个,送三十个回礼五个”。俗传,追节本意是娘家人要看姑娘家年景收成如何,以表关切之情。不少地方,也把九月九视为迎亲嫁娶的吉日,有“九月九,婚姻最长久”之说(涞源县俗谚)。
河北历来有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传统的拜节、祝寿、侍问晨昏等都是敬老爱老的体现。1988年国家正式颁布:农历九月九日为“老人节”。节日期间,各地敬老爱老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有的“(县)老干部局牵头组织离退休干部、职工,举行门球、台球、武术、桥牌、象棋、书画……等多项体育、游艺活动。各级领导干部亦在节日前慰问老干部、老职工及农村孤寡老人,赠送纪念品、慰问品,并号召全社会发扬尊老爱老光荣传统”。有的举行“‘敬老周’活动,县五大班子领导向全县四百零六名老干部热烈祝贺;向八十岁以上老干部祝寿;探望住院老干部;通过电视转播老干部典型事例;召开老干部座谈会,畅谈本县发展历史和巨大变化。同时,开展象棋、门球、书法、气功骨干培训和举办联欢晚会”。有的市县,除“有关部门为老干部、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外,不少子女也欢宴老人,或送礼品致贺”。古老的重阳节焕发了新的光彩。
3.食俗传承过去重阳节吃花糕。糕与“高”谐音,重阳又有登高活动,食糕则取步步登高的吉意。旧《遵化州志》载:“九日载酒具、茶炉、食榼登高。作面饼九级,以次合尖嵌枣栗于级缝,曰花糕,馈送戚属,似午日。”中南部地区也“兴用发面卷枣、栗或肥肉蒸糕,有的蒸作九层,像座宝塔,上边还用面捏成小羊,寓重阳(羊)之意”。以重阳糕馈送亲友,称为送节、送糕,接回出嫁女儿归家食糕,称为迎宁,此俗在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京津周边及冀北地区把重阳宴饮称作迎霜宴(因重阳与霜降节相连),宴上常以麻辣兔肉为主菜,俗称迎霜兔。近现代以来,重阳食糕之俗仍然流传,但制作的精细程度有所降低。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