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平台首页
城市选择
城市选择
隶属:邯郸 涉县

画家眼中的美丽山村——涉县井店镇王金庄

  王金庄位于涉县东部,地处偏僻的太行山区,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属于抬头是山、低头是坡的深山区。去王金庄需要经过一座800米长的山间隧道,这是1979年王金庄和附近的村民历时三年开凿完工的,成为村民出外务工、购物和走亲访友的必经之路。习惯了那种灯火通明、墙壁齐整的隧道,看到洞内怪石裸露,犹如自然洞穴式的隧道,突然有一种回归原始的感觉。隧道打开了王金庄与处界的通道,才使山外的人进入崇山峻岭中,目睹了王金庄这座藏在深闺中的小山村。

  沿着公路走下去,王金庄的全貌一览无遗,一棵仿制的古木横亘在大道的上空,上书醒目的“王金庄”三个大字。王金庄是一个拥有5000多人的自然村,位于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坳中,房屋依着两侧的山坡向上延伸,一座座房屋高低错落,层层叠叠,逐渐爬满两侧的山坡,仿佛是一片空中楼阁。

  王金庄人靠山吃山,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成了一座美丽的山村,青石砌成的房屋、院墙,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和台阶,青石雕刻的门蹲石兽,随处可见的石碾石磨,构成了一幅古老而生动的风情画。村民们对石头情有独钟,并给它们赋予了灵性。街巷中有一块镶嵌在墙角的鹅卵石,村民们说,这块石头能预报天气,天晴时它是光滑干燥的;而要下雨时,它的上面浸满了水珠。

  王金庄的石板巷有五条,它们分别被称作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青石铺成的石板路弯弯曲曲,迂回环绕,通往村中的家家户户。各户的房屋纵横交错,邻里相接,密集地聚合在一起。由于受到地势的限制,每一座院落都小巧玲珑,只容牲口能调转身。村民们在山坡上凿出一块平地,然后按照四合院的格局用青石砌起围墙,盖起上房、厢房和下房,房屋一律用白灰勾缝,或木梁青瓦,或石板盖顶,中间的空地是小院,东南角开院门,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民居。居室虽小,但却十分雅致,古色古香的牌坊式门楼上色彩缤纷,大门两侧的青石楹联上雕刻着格言警句,表达出主人的人生理念和志趣。如“长松雪外姿,老鹤云间意”,反映出主人超凡脱俗的情趣;又如“耕读振家声,积德绵世泽”“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反映出主人对耕读生活的向往;横批通常是“福寿康”“和致祥”等,使古村落处处浸透着优雅而从容的儒家文化气息。

  村里的宅基可谓是寸土寸金,就连最讲究的探花院落也小得可怜,只得用雕刻精美的抱鼓墩、彩绘门楼和砖雕影壁来弥补空间狭小的缺憾。探花是对古代科举制度第三名的称呼,在这偏远的山村能够出现一名探花可谓是全村的荣耀。沿着仅有一米多宽的石阶拾级而上,穿过三米长的过道便可看到一座雕饰精美的彩绘门楼,推开大门是一道砖石雕刻的照壁,狭小的探花院落与高大的房屋显得极不协调。

  村中最为宽阔的院落是位于四街的曹家大院。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等首长曾在这里办公和居住,并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与日寇周旋作战。1942年2月,日军发动了对太行、太岳区的春季“扫荡”,刘伯承率部越过邯长路来到王金庄,指挥了反“扫荡”作战,利用太行山的险要地形给日军以猛烈的打击。

  曹家大院高大的门楼上布满了砖雕、木雕、石雕组成的精美图案,有透雕的暗八仙、和合二仙、各种奇珍异兽,斗拱下的扇形木板上为一幅彩绘的戏剧故事。大门两侧的竖形石条上刻有暗含荣华富贵的芙蓉花和牡丹花,两扇木门上各写有一个用心形图案组成的“忠”字。门额的横板上赫然写有“勤慎清”三字古训,书法绘画及各种雕饰集于一体,使得整个门楼熠熠生辉。

  穿过门洞迎面是一道屏门,也称仪门,屏门具有影壁和装饰作用,平时不开,出入时从两侧经过,遇有尊贵的客人和家族中举办喜事等重大礼仪活动时才开启此门。屏门由四扇活动的门板组成,上面布满了彩绘图案和雕饰,门上匾额用楷体写有“福海寿山”四个大字,显示出家族的势力和财富。

  出了屏门,一座宽阔敞亮的四合院豁然呈现在眼前。迎面是一座石条为基、青砖砌墙的二层小楼,下面住人,上面储物,楼上并排三窗,楼下正门两侧各有一窗。东面的房屋已十分破旧,西面的老房子与贴有瓷砖的新房并列一排,显得极不协调。院内青砖铺地,院子东侧有水窖,石质井盖上雕有把手。

  院里至今仍住着曹氏家族的四户人家。曹氏是王金庄的大户,距这里不远处建有曹氏宗祠,为一组设有前廊的建筑,雕梁画栋,斗拱下的枋木彩绘二十四孝故事;赭红色的外墙,红漆大门上悬挂着光绪五年立的“曹氏宗祠”匾额。

  曹氏家族虽然是这里的大户,但却不是最早在这里落户的。村头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载:“早在元朝末年,涉县北关有个叫王金的人为当地富户,因遭陷国法,意欲潜藏,见此地山高林密,便在这里建造一座庄园迁来居住。之后,又有曹、刘、陈、岳等姓氏相继迁来,在此处繁衍生息,世代相传,约有五百年历史。”

  村子是以王金的名字命名的,令人可喜的是王金的故居至今保存完好,它位于村子的东面,临街而建,高达四层,从地基到屋顶全部用青石砌成,硬山式屋顶上覆盖着蓝瓦,一排方形的窗户整齐地镶嵌在石墙上,虽然底部的青石已经剥蚀,但仍然给人以拔地而起的气势。王金的院落大门朝东,沿着长长的石头坡道,一座精致的门楼矗立在眼前,石头门墩,上筑彩绘斗拱,构造精巧,造型美观,斗框边饰有人物故事,门楣上书有赞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三个大字。进得院后,从外面看来颇有气势的建筑,里面只是一个小小的一进院落,几间陋室却盛满了王金庄历史的沧桑。

  当地村民将花椒、柿子、核桃称为“三珍”,尤其是以盛产花椒而闻名,每年有数百吨的花椒销往全国各地。这里出产的花椒有一个叫得响亮的名字“大红袍”,色泽鲜艳、颗粒饱满,麻味充裕、味道醇香,是花椒之中的精品。

  毛驴是王金庄村民最为亲密的伙伴,在王金庄村民的眼里,毛驴是一种极为温顺和通晓人性的牲畜,是他们的主要劳动力和交通工具,无论是在山上耕地、播种,还是在山下运输、拉磨都非它莫属,因而全村几乎家家都养着驴。每天早上,毛驴随着村民下地,傍晚又伴随着村民回家,并将丰收的果实和喜悦带回家,人与毛驴朝夕相处,成为形影不离的伴侣。

  王金庄独特的地理风貌,纯朴地道的民风,错落有致的石屋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农耕生活场景,深深地吸引了艺术家的眼光。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在这里拍摄了根据浩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艳阳天》。村中幽深的石巷、古老的民居,构成了影片独有的场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逐渐成了艺术家所钟情和向往的地方,他们用独特的眼光发现了这里美的神韵。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著名的画家、摄影家和各美术院校的学生陆续来到这里作画写生,并有不少作品荣获了大奖。王金庄的民俗风情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刊登在各种各样的报刊上,难怪有人说:“涉县王金庄成了现代美术的摇篮。”

  如今,王金庄成了各地美院的写生基地,穿行在村子里,不时看见背着画夹的学生、端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风度儒雅的学者徜徉于古街石巷。如同青石板上那一道道深深的车痕,王金庄这座太行山中不起眼的小山村,将在中国现代艺术的画廊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