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平台首页
城市选择
隶属:张家口 涿鹿县

龙图腾的诞生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很多独特的传说与历史特点。崇拜龙,自谓“龙的子孙,龙的传人”,就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历史特点之一。关于龙的内容,几乎渗透到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伦理、道德、传统教育、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崇拜龙是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质上一个最显著的民族特征,它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民族的族徽。

  众所周知,世界上原本是没有龙的,关于龙的文化内涵和形成是整个民族历史的演变过程。轩辕黄帝在涿鹿“合符釜山”后,统一废除了各氏族首领的符契,既而创造了集所有部落图腾特征为一体的龙图腾,从此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涿鹿也因此成了“龙”的诞生地。

  “龙”的缔造也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龙”是中华先祖“臆造”而成的,它的“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是哪一个动物,而是将各种动物特征和谐地融为一体。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他的包容性、和谐性、共生性,是“有容乃大”的文化,是以“和”为贵的文化,是和谐多元的文化。我们可以从舞龙和赛龙舟中得到验证。他们必须是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才能创造纪录,也充分证实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内涵。

  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2000年4月3日在香港 《文汇报》发表题为《开掘研究龙文化精神内涵》一文中指出:“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龙能在空中腾飞,又能在水中遨游,还能在陆地上行走。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沟通和统一,即追求人与自然沟通和统一的宝贵精神。”

  龙的产生历史极为久远,依照历史记载及现代考古发现与龙之形貌有关的文物为证,大约在距今三万年左右的历史上就已经产生了。而那时龙的最早形貌是以蛇为原形的。在汉代的画像石刻中,伏羲、女娲都是人面蛇身。所以说,“龙”这一称谓,最初是由“蛇”演变而来。

  在古史记载中,中国原始社会中的图腾崇拜物,大约有蛇、牛、马、羊、鹿、鸟、鱼等多种,而在桑干河、汾河流域居住的 “有熊国”就是以蛇为图腾崇拜物的氏族。其图腾崇拜物“蛇”之所以不称“蛇”,而是谓之以“龙”,这与“有熊”部落方国的建立有关。因为,在这个以“龙”为吉祥物的古国中,有与“龙”崇拜之族世代通婚的“西陵氏”族团。西陵氏的原始图腾崇拜物是“三青鸟”,其族团大约居住于汾河流域、渭河流域。正因为有熊国君娶“西陵氏女”都做正妃,其所生之子为嫡出,在后来五帝时期的选贤任能禅让帝位之中,就占有优先地位。也正因为如此,青阳、昌意,就都以鸟为吉祥物。“西陵氏”这一与“龙”崇拜之族通婚的氏族群团之中还包括有羊、马、鱼为图腾崇拜物的氏族成员。比如羌族,就是以“羊”为图腾崇拜物的氏族;在桑干河流域之北,有以“牛”为崇拜物的蚩尤氏族;在山西省南部以及河南,有以“猪”为图腾崇拜物的氏族;在长江流域存在着以“狮”或“虎”为图腾崇拜物的氏族……

  此后,由于有熊国经过“涿鹿大战”和“阪泉之战”统一了神州大地,各氏族部落“合符釜山”后,“龙”就成了神州大地上唯一的国家性标志,也可以说是最初的“国徽”。然而,当初因为“龙”是“蛇”形,为了民族的大团结,也为了减少和避免谁吞并谁的争议,最后吸收各部落方国“图腾”的特点,形成了现在“龙”的形象,这在各个历史朝代的绘画、雕刻以及南北方不同时期文化表现中得到了印证。

  正因为龙起源于蛇,所以在史籍记载中又往往龙蛇不分。既言伏羲氏为蛇身人首,又言其属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同样,中国人自古就存在着龙蛇并提、龙蛇不分的说法,如生肖有 “属大龙”、属“小龙”之说,谈书法有“笔走龙蛇”的形容,讲地杰人灵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用语等,就是如此。

  中华先祖崇“蛇”而又依其为“龙”,是自提出并完善中国古典哲学的伏羲所属之族,且成为有熊国之很多所属氏族的共同崇拜之物,成为一种极其古老的国家象征。在古人的眼里,蛇能大能小,能巨能细,能屈能伸;虽无四肢,却能在地上疾行,能在水中游行,能在树木、草梢上飞行;它钻山缝、入地穴,冬蜇伏,春苏醒,还能预知风雨变化,地震灾害;你不犯它,它不犯你,你若伤它,数年后也会寻你复仇。所以崇拜蛇为“龙”,是要让人们学习蛇这种知天时、明地利、能伏能现、顺时而动的秉性。有了这种大无畏精神,人丁才能兴旺,民族才能昌盛。

  由于龙是伴随着中国古典哲学而产生,并在国家制度形成、完善过程中完成其形貌演变的,因此龙的蛇身、牛首、鹿角、羊须、马鬃、猪腿、鸟爪、鱼鳞、狮尾,本身就是中华各古代氏族融合的结果。龙的形貌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民族团结的伟大精神。所以,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华古国的国徽,中华民族的族徽,被世世代代雕刻、绘画、塑造于宫殿、庙堂、梁柱、照壁、华表以及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物上,刺绣到了古代的官服上,铸造于各种古代仪表、器皿与礼器上,以代表中国的身份。在中国的外交史上,第一次打出的国旗,就是龙旗;第一次发行的邮票,就是龙票。因此,“东方巨龙”也就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后来的炎黄子孙,就成了“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正像人类发展进步历史那样,社会形态会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思想认识会从主观唯心的万物有灵、尊神逐步走向唯物、辩证、求实,中国历史上起源于蛇形的“龙”,在中国“四维一絷”哲学思想体系的浸润之下,早已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由神性内容而变成了充满哲理的民族历史精神。而龙图腾“角似鹿、头似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本身就体现了中华先民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以一种文明、文化、团结、和谐而凝聚力量,融合成为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血肉相连、情同手足的民族共同体,龙正是这种历史的具体形象体现、精神体现。无论在从蛇变龙,还是从龙的形貌塑造,乃至中国古典哲学赋予龙的义涵,都体现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敢于拼搏、敢于战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这是这个民族之所以勤劳、勇敢的思想精神历史性根源。是龙,就要飞腾。或升天兴风雨,或潜渊以韬晦,宜行则行,宜止则止,都是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与天同道、与时偕行、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就是中华民族智慧之根。

  中华龙的形成,正是在极其久远的历史上,伴随着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国家制度的萌生、发展、确立而形成的。这在西方人眼里它不可思议,多半认为它含有迷信色彩。而在中华民族人民的眼里,龙是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性标志。“涿鹿”这个地名,也因她是炎、黄、蚩三祖征战地、合符融合地、立国建都地、龙图腾的诞生地,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几千年不变地记载传承下来。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上一篇 黄帝作宫室

下一篇 涿鹿三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