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原县城去东南20公里,有一古老村庄叫开阳堡,现为浮图讲乡的一个行政村。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史记·赵世家》载,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西汉、东汉时称为东安阳县,治所即开阳堡。这是有明确记载的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故开阳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
据《察哈尔通志》载,今存的开阳堡为唐代所建。堡墙东西长350米、南北长216米,墙基宽5~8米,墙高8~10米,四周筑有墩台16个,墩台是建在紧贴堡墙外面的方形土台,其作用,加固堡墙、建巡城哨所、堡墙上来往行人错身。整个堡墙是用白垩土和黄胶土混合夯实而成,这种土粘性大,虽经历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仍保留了原来的轮廓,有的地段基本完好坚固。开阳人在建造城堡时,既讲究周易八卦,信奉风水学,又有新的创意。选址时,把城堡规划在一个形如“灵龟探水”的龟背上。堡内街道规划,一改传统的南北中轴线为南北大街的格局,而采用南北两条较对称的大街,东西七条街,形成“井”字形结构,把整个堡划分为九部分,称“九官街”。除中官外,其余八宫均按后天八卦卦形置街巷。现在仍能看出西北角“乾三连”的格局和西南角“坤六断”的格局。其它街道虽几经变迁,还能看到一些八卦卦形的痕迹。堡门置于离官之位,全部用石块、石条垒筑而成,拱形门洞虽经千年完好无损,只有那铺在地上,被人们踩得光滑如镜连同被车轮碾下两条车轧的石条,印下了岁月的沧桑。门上建有玉皇阁,使古堡更加雄宏壮观。

开阳堡虽不太大,但寺庙较为齐全,原来共有大小寺庙17处,解放后有一部分已拆迁。现存的寺庙主体建筑有:堡门上的玉皇阁,面阔三间,四层斗拱飞檐,五脊六兽歇山宝顶,四角的昂都雕刻成精美的象头,与其它的昂汇成了群象俯视芸芸众生图,每一朵斗拱昂枋自成图案,造型独特、美观、坚固,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师匠心独具的力学原理和审美情趣。顶上覆盖琉璃瓦,显得更加富丽堂皇。据碑记,在清同治时有过一次重修,但仍保留了唐宋建筑风格。堡门外南面有一座面阔三间,座南面北的弥勒佛殿;西面有一座座西面东的关帝庙;东面有一座面西的戏楼;西面称为灵龟右爪的高台上有一座龙王庙。堡内有一座观音殿、一座真武庙、一座阎王殿和观音殿。阎王殿和观音殿内壁画色彩鲜艳,如同新绘,工笔精细,人物传神;泰山庙院内保留了一座戏楼,其砖雕、木雕也非常精美;最能映证开阳堡历史的是堡内建有城隍庙,按封建社会寺庙建制,只有县城以上的治所才可以建城隍庙,因为城隍象征的是阴曹地府掌管一县或一府阴间事务的地方官,开阳堡因做过县治,所以城隍庙沿袭下来。这里寺庙建筑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彩绘精美,前檐檩、替、枋都是鎏金彩绘,形成立体图案,再配以木雕、砖雕,显得浓重富丽、突出了金碧辉煌的气氛,可见建造者对建筑美的追求。

开阳堡有三座砖塔、一座石塔,堡南和堡北均为寺庙方丈圆寂所建,堡东的—座砖塔和堡西北的一座黑石塔是为满足风水需要所建。三座砖塔已无存,黑石塔虽已倒塌,但主要部件幸存。据传说,开阳建城堡时,让堪舆家选在一“灵龟探水”的风水宝地,这块地形南有圆土包如龟头、土包东西各有一小土丘如龟眼,北有一高台如龟背,大土包与高台之间有一条平缓的台地过渡如龟脖,高台左右各有一向前伸出的半岛形台地如一对前爪,而且龟头伸向前面溪流,呈喝水状,但缺一对后爪,如无后爪龟就不会活动,于是在龟背的后侧建造砖塔、石塔以充后爪。据传说,开阳堡建成以后,前面的沙河曾发过几次大洪水,洪水涨多高,灵龟和堡子升多高,成为当地一大奇闻。现存的黑石塔是由一组民间乐器形状的石雕组合而成,下面座基和二层为一副大镲,三层为一面大鼓,四层为一面大锣,五层为一口大钟,六层为一口磬,上面的白色塔刹已无存。石塔呈六面,通高近4米,用民间乐器组成石塔其用意何在,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这样的石塔不多见,堪称一绝。
开阳堡最繁华鼎盛,当数唐代建城初期,由于这里原来是一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衙、大姓富户、商贾店铺、客栈、寺庙几乎把堡内占满,贫苦百姓和后来迁入的人只能住在堡外。每遇集市或庙会,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开阳由盛转衰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据传说,有一术士方关城善阴阳风水占断,过开阳堡时,但见灵龟活灵活现,紫气笼罩上空,知道当有大贵之人出世,但怕大贵之人出世后,引起天下纷争,涂炭黎民。于是说服当地士民把城隍庙建在中轴线上,关帝庙建在堡门边,佛殿建在堡门对过,东西如两前爪的地方各建一龙王庙,寓意为:城隍坐正、关帝把门、佛祖压脖、龙王镇爪,龟就成了死龟,大贵之人就不会出世。没过了多久,如灵龟两眼的小土丘下面,泉水变成了红色,如龟头的大土包下面,泉水变成了黑色,灵龟已死,风水殆尽。最有力的说法是,古时开阳周围有大片的森林,水源丰富,后来由于人口逐渐增多,森林受到无节制的砍伐,生态受到严重破坏,西北正对着桑干河开阔的河床,森林屏障己失去,每到冬春季节,大风卷着黄沙奔袭着开阳堡,使的开阳堡西十几里都变成了沙漠。水源逐渐枯竭,已失去了地理优势,再加上有方关城破坏了“灵龟探水”、“风水殆尽”之说,官衙迁走,商贾不通,富户迁徙,逐渐萧条、败落,现在看到堡内建筑,全是土墙土屋土路土屋顶,与昔日的商阜重镇极不相称,有的史学家称:生态的破坏,沙漠化把曾经辉煌数百年的开阳堡,变成了今日关内的“楼兰古城”。尽管如此,丝毫掩饰不住他那古朴、厚重、典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随着泥河湾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工程的实施,这颗暗淡了数百年的文化瑰宝,逐步引起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县、乡、村已把保护、开发、利用开阳堡的规划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现存的文化遗产已得到合理保护,并将逐步进行修复。现堡内建有开阳古邑图片展,供游人参观,并开辟了古民居、民俗文化旅游线路,游人可住民俗屋,食民俗饭,观民俗展,赏民俗景,参与民俗文化劳作活动等。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